梨园戏《董生与李氏》经典版演出剧照

核心提示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已有近900年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

梨园戏是用泉州方言搬演戏文的古剧种,音乐唱腔属于古老的曲牌连缀体,遗存许多唐宋古乐,自成一体。它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多个国家。

梨园戏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梨园戏分为“上路”“下南”“小梨园”三大流派,既有中原戏曲文化的遗传因子,又有古南戏来自里巷歌谣、世俗民情的乡土气息,更有在皇宫王府的家班中经过精雕细刻的室内戏曲精品。

“市井喧嚣声渐远,云间似有灵传。半城烟火半城仙。此心何所似,如梦亦如禅。”在“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刺桐古城,梨园戏尽得妙趣,在禅机与道义之间逶迤而行。正如老艺人所说,千年苍莽,只为点亮心灯一盏。

本期深读,记者带您穿越烟火,叩响梨园戏之门。


宋元遗响

16日下午,在泉州梨园古典剧院,梨园戏经典折子戏《董永·摘花》正在紧张排练。

这折戏讲述了天上七仙女被董永的勤劳孝义所打动,化身为人间女子,以到花园摘花为契机接近身为花园雇农的董永。在经过一番你来我往、“落花上枝”的巧妙演绎之后。最终,两人在槐树下结为夫妻。此折戏表演精湛、情感刻画细腻,历来是小梨园流派生旦戏的经典代表作。

只听舞台上传来一阵俏皮的道白:“哎哟,一阵脚酸,阮不免也来去那处坐。”原来,七仙女为了捉弄董永,摘了好多花,气得董永毫无办法,硬生生地坐在长凳上生闷气。七仙女看着董永憨直的样子,又决定打破礼法,坐到他身边,再气气他。

七仙女侧背着董永,脖子佯装朝向另一边,双眼斜睨着偷看了董永一眼,眼神闪躲开的瞬间,将胯送到了长凳上。

董永马上挪远,没好气地转头,嗔怪地看了七仙女一眼。这时,七仙女已将脖子扭正不少,刚好与董永对视,董永大惊失色,连忙转开背对七仙女。七仙女眼珠转了一圈,一咬下嘴唇,叉手叉腰一顶,把董永顺势推了出去。

这次排练《董永·摘花》备战的是福建省文旅厅主导的新时代福建戏曲经典传承系列工程。

在翌日举行的选剧交流会上,福建省艺术研究院艺术理论研究室主任王晓珊说:“在这次展演中,梨园戏和莆仙戏两个剧种的剧目是重点。我们第一站就直奔梨园戏,来了泉州。”

梨园戏缘何如此吸引专家?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距今已有近900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学术界誉为“宋元南戏活化石”。2002年,梨园戏作为中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戏曲类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昆曲。

戏曲表演被称为唱、念、做、打的舞台艺术,梨园戏着重在唱、念、做。梨园戏有一套古朴独特的表演程式,称为“科步”,有一两百个动作,其基本表演程式叫“十八步科母”。就“十八雨伞科”而言,以折子戏《陈三五娘·留伞》的双人伞舞为例,就有踢伞、荷伞、挽伞、拾伞、踩伞、单手擎伞、双手夺伞、双手握伞、握伞绕圈、举伞双翻身、握伞拉锯等舞姿。

梨园戏表达人物情感,除了曲白以外,主要是借助各种虚拟而生动、极富传统戏曲美感的表演程式,也是演员与观众进行各种交流的重要手段。“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骸,毒错到腹脐”“指手对鼻,偏触对耳,提手对乳”,每一个动作都有起止落的运动过程和适用范围。以此为基础,梨园戏有着“科步从曲白内生”的说法和“一句曲一步科”的严格规范。由于这些规范化的程式,梨园戏历经近900年代代口传身授而能永葆其艺术风貌,成为我国戏曲的活化石。

我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在观看梨园戏《玉真行》时曾评价:“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侧面都是很美的雕刻艺术。”

有趣的是,梨园戏的手姿大部分来自宗教的雕塑及绘画等造型艺术。如,“螃蟹手”可见诸敦煌276、397窟隋代壁画的佛像,“尊佛手”与敦煌401窟隋代壁画手姿和209窟元代壁画手姿相似。

雅正之慧

从泉州最鼎盛的宋元时期至今,这座古城经历过的沧桑与辉煌、困顿与自信,都化为梨园戏的文化记忆,使它成为泉州百姓的性格和智慧基因库。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主任林小伟介绍,梨园戏分为“上路”“下南”“小梨园”三大流派。上路大多搬演“忠孝节义”题材,正气凛然;下南大多搬演民间故事,讲的是兄友弟恭的人间烟火;小梨园大多搬演才子佳人的佳话,承载着成全与祝福的圆满与寄望。

“每个时代的演员都会将自己对世态人情的理解、对生活琐碎的感知层层叠加到梨园戏的文化记忆里。它像沉积岩,每一层都真实客观,又像千层饼,每一层都耐人寻味。”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青年编剧谢子丑说,在那些流传千百年的古本里,可能潜藏着宋人的一句叹息,又可能流蕴着唐人的一句叮咛;在那些代代相袭的程式里,似乎可感元时的智慧巧解,又似乎能寻明时的嬉笑怒骂。“就像梨园戏古本《朱买臣》里的一句念白‘衣服要新的好,人要旧的好’,泉州的风土人情纤毫毕现,古朴悠远之风迎面扑来。”

17日晚,在曾静萍劳模工作室,她对《董永·摘花》此次排练的一段老辣点评笑翻了全场:“七仙女的演员是没有爱,董永的演员是没有地方给人爱。”

从艺48年来,全省首位“梅花奖”获得者、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艺术总监曾静萍的表演心得是“演的是人,说的是爱”——“以人为本,讲的是人情世故,背后有家国情怀,有仁义道德”。

曾静萍说,梨园戏呈现的爱百转千回,万变不离其宗的就是仁,因仁而悠游,因仁而自在。从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退休已两年的曾静萍,将这份刻进骨子里的戏魂传给了下一个梯队。

然而,一个剧种能活多久,取决于它在观众心中能活多久,这意味着梨园戏的新生命取决于它能否走入现代观众的心理空间。以返本开新为己任,新一代的征程已然开启。

谢子丑认为,当代社会部分人群一定程度上存在信仰缺失的问题,还有内卷、焦虑、信任危机等时代标签引人注目。

有一次,谢子丑在一所小学的路口等红绿灯。身旁,一位大爷对另一位唉声叹气地说,孙子真可怜,接上他后马上就是一晚上的补习班,根本没休息,不知道孙子熬不熬得住。谢子丑据此创作了新编历史戏《倪氏教子》。明代,南安缙绅傅正,屡科不第归来,教训儿子傅昆读书不成,愤而出家,约誓儿孙金榜题名,方肯还俗相见。发妻倪氏一心教子成才,无所不用其极。十年后,儿子傅昆高中进士,一家正待团圆,儿子贿赂应考东窗事发。铁窗之下,一家人悔恨不及,最终彼此原宥。此剧一出,观众风评如潮:“再也不能‘鸡娃’了!”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另一位青年编剧张婧婧创作的《御碑亭》,也备受瞩目。明代,儒生王有道进京赴试,留妻孟月华只身于家。清明,月华祭扫归家途中遇雨,避于御碑亭,又来一秀才柳春生,二人终宵未交一语,翌日雨止各去。有道试毕回来,知此事,再难容妻,月华苦辩不果,万般无奈,自请出门。后有道、春生皆中试,二人结伴回乡,于御碑亭重遇正要离开的月华,三人重逢,尽释前嫌。

曾有一对正闹离婚的泉州夫妻看完此剧后,和好如初。对此,张婧婧表示:“曾静萍老师说过,每个灵魂自带缺口,好戏往往补上了它。吾辈自当奋蹄。”

守望接力

23日、24日,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丝路发展论坛“遇见泉州”大型情景文艺演出中,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将参与献演《市井大观园》节目。从经典梨园戏《陈三五娘》中取材,15位传承人扮演的五娘款步轻摇,将古城先民的情思缓缓呈递。即便是在近日的排练中,梨园戏所释放出的别具一格的魅力,仍然“燃”爆全场。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是梨园戏硕果仅存的专业演出团体。自1953年组建以来,中心在抢救、继承、发展梨园戏艺术传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作为新一代的“80后”掌舵人,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主任林小伟说,在他入行时,老艺人就告诉他,别的戏一直在学人家,而比昆曲还古老的梨园戏是一直在被人家学。“然而,剧种自信的度把握不好,就可能转向剧种自负,故步自封。”

林小伟回忆,曾经在创排一个梨园戏剧目时,请了一名外地导演来参与。导演作报告时,整个剧团包括炊事员在内的100多人都到场了。“为什么?大家对外来导演会不会改变梨园戏充满了担心。”他说,“梨园戏就像一块精美的玉器,没有十足的把握,你不可以随意去碰、去改、去变。动坏了,你回得去吗?”

林小伟认为,过去的梨园戏是“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而进入新时代,梨园戏并不需要惊天之变,却也需要找到新时代的燃点,织就与观众新的缘分。

2014年,“85后”导演曾龙出现了。他出身于梨园戏世家,也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本科毕业生。两种身份的优势集成,让他缔造了很多别人不可能的“可能”。

自任职起,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曾龙导演已排过《御碑亭》《李师师》《陈仲子》《英雄虎胆》《倪氏教子》等5部梨园戏,策划了3届全国南戏展演,带领梨园戏年轻演员登上爆火的综艺节目《姐姐的爱乐之城》。他还打造了经典剧目《陈三五娘》的“平行时空”“赛博朋克”“精粹读剧”“沉浸式”“星空音乐会”等5个版本。

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在曾龙与年轻主创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以此剧为基础,策划了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导演并参演了苏州2024江南小剧场戏剧节开幕式,闯入国际演艺空间,抒写了中国戏曲“保留剧目复排提升”的当代答卷。

“平行时空”版《陈三五娘》运用“平行时空”理念,以女主人公黄五娘在折子戏《大闷》中的意识流,展开《睇灯》《投荔》《磨镜》《梳妆》《留伞》《绣鸾》等回忆的“第二时空”,同时在平行的“第三时空”展现从事该剧传承演出的现代梨园戏青年传承人的生活日常与传承心路。

《大闷·赛博朋克》演绎未来的20×4年,人工智能机器人从休眠中苏醒,快节奏的喧嚣让他启动了终端搜索,希望找到宁静而极简的表达,随机的选择带他进入了梨园戏《陈三五娘·大闷》的演绎时空。随着“生旦净末丑外贴”的行当程式输入完毕,完整数据建模成功。他怜惜女主角黄五娘深夜辗转不寐,遥忆情君的长吁短叹。用AI功能化身为“陈三”闯入了五娘的意识流空间,与她一起甜蜜回味,共赴佳期……AI行为的越界,让系统产生了警报。但人工智能机器人却毅然决然地奔向舞台。

“因为看电影《复仇者联盟》我才想到了‘平行时空’,因为玩科幻游戏我才会化用‘赛博朋克’。这固然是时代的养料,但在梨园戏面前,所有人都是孩子。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是包括我在内的新一代梨园戏人的座右铭。”曾龙说。

作为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的顶梁柱,编剧泰斗、“福建剧坛最优雅的诗人”王仁杰曾赋长诗寄语后辈曾静萍:“……薪火当传承,有劳汝一身……前路任虽重,空间亦无垠。江湖子弟老,寄语还殷殷。”

在王仁杰离世之后,在曾静萍退休之后,两位扛鼎之人悉心栽培的种子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这些笃定一生献身梨园戏的后辈何时实现理想?也许答案本身自有因缘,而作答却在朝朝暮暮。(记者 陈尹荔)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走进澳门与当地学生进行文化交流。

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走进澳门中葡职业技术学校开展文化交流。

梨园戏《朱买臣》作为第四届全国戏曲(南方片)会演的入选剧目,在位于“戏曲大码头”武汉的湖北戏曲艺术中心上演。图为剧照。

梨园戏《朱买臣》在位于“戏曲大码头”武汉的湖北戏曲艺术中心上演,现场观众反响热烈。本版图片均由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