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是花卉产业培育与栽种的关键时期。
作为全国四大兰花原产地之一,南靖县兰花种植面积4750亩,是海峡西岸品种最齐全、面积最大的兰花集散地。近年来,南靖县依托科技创新、政策扶持等有力举措,推动兰花产业蓬勃发展,已形成从育种、选育、保育到销售、推广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18.5亿元
育种创新 破解种源困局
我市拥有极为丰富的野生兰花资源,近年来,南靖县在保护兰花资源的同时,注重培育新品种,聚集了9大类1000余种兰花品种,被誉为“兰花天然博物馆”。
近日,在南靖县山城镇的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无菌组培室内,花卉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尾银和同事细致观察“红草”杂交的兰花新品种生长状况,并认真做好记录。朱尾银介绍,野生兰花大多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部分珍稀品种更是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如何在保护兰花资源的同时,培育新品种,是科研工作的重要方向。
为破解种源困局,南靖县依托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建立了中国兰花(建兰、墨兰)省级花卉种质资源库,收集了兰花种质资源790份,并先后三次利用天宫二号、长征五号B、神舟十二号等进行兰花的太空育种,建立兰科植物“空间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定向育种体系,培育出国兰新品种30多个。
科技赋能下,兰花品种得以大规模保护与培育,并快速推向市场。在南靖县某35亩兰花生产基地内,既有“祥云翡翠”“金华山”等传统兰花名品,又有“合天下”等兰花新品种共500多种、约20万盆兰花。南靖兰花协会会长刘志云介绍,近两年流行的兰花新品——蕙兰凤凰锦,因叶艺与花色俱佳,一盆小苗售价约6万元,大苗可达8万元。
为满足市场需求,南靖县还不断改进兰花的种植方式。通过无性繁殖技术、组织培养等技术,使得大量优质兰花种苗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几何倍数级增长。据兰农刘宏川介绍,大众消费型兰花需求量大,但传统的分株繁殖方式一株兰花一年仅能发两三苗,速度缓慢。而借助组织培养技术,一株兰花在三年左右就能培育出一万株新苗。这极大提升了南靖兰花的产量,推动了兰花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如今,南靖拥有9大类1000多个品种的兰花资源,年产兰花一亿多株,年创产值18.5亿元,年销售额达13亿元。
政策扶持 重塑生产模式
近年来,南靖县通过技术升级和政策扶持,不断激发兰花产业的发展活力。当地凭借丰富的兰花资源和两岸的紧密合作,让南靖兰花走出了深山。在南靖,台商与当地兰农彼此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兰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而台湾兰商张德胥,正是这一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在南靖县山城四公里兰花示范园,张德胥的4000平方米兰花智能温室大棚引人注目。据张德胥介绍,智能温室大棚的环境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关键指标。一旦大棚内的实际条件与预设标准出现偏差,系统便会自动启动遮阳网、风机和水帘等设备,针对性地对温度、湿度、光照度进行精准调节。这不仅确保大棚内的兰花能够全天候处于一个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有效提升兰花的品质,而且极大地减少对人力的依赖。
目前,张德胥种植的300多个品种、10万多盆兰花都住进温室大棚内,且长势良好。张德胥表示,这得益于当地一系列有力的兰花产业扶持政策。在大棚建设和设备更新过程中,他不仅享受到了50%的政府补贴,还获得了90%的高标准贷款贴息补助。有了政策的加持,他能够将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国际市场的开发中。
1993年,张德胥跟随父亲从台湾来到南靖县,从事兰花种植和销售。他回忆道:“从前,我们向当地花农普及‘三改技术’,即改搭斜网为平网、改种土为鹅卵石、改种在地面为架上,提升了兰花质量。而如今,我们台农、台商借助大陆良好的惠台政策,做起智慧农业,兰花事业蒸蒸日上。”目前,南靖县聚集台湾兰企34家,年产值1亿多元。
物流升级 兰花销往全国
不仅张德胥,全县兰农、兰企们也纷纷通过政府补助,改造升级兰花种植设施,推动传统种植向设施农业转型。目前,南靖县拥有兰花企业105家、种植户3000余户,年产兰花超1亿株。兰花示范园的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春季是兰花销售的旺季,南靖县依托“企业+农户+电商+物流”的产销平台,南靖兰花快速流通,每日数万件兰花快件从南靖发往各地。部分快递企业还专门为“南靖兰花”开辟生鲜通道,使北京、天津等城市的网上订单能够隔天送达。
物流效率的提升使得全县60%的兰花通过网上销售,目前,南靖建立兰花专业网络营销队伍260多支,开辟网上兰铺6000多家,日外销兰花3万件,年网销额7亿元。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南靖还将兰花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深度融合,通过“兰花+”模式先后建成山城兰谷小镇、兰花步行街、兰花展示交易中心、兰花公园等兰花“地标”项目,带动全县6万多人就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关键产业。(李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