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卫健委近日来泉州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调研。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市16家二级以上医院已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试点病区医疗护理员达105名。
“无陪护”病房并非无人陪护,而是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统一管理的护理员,代替家属承担患者住院期间的照护,从而让家属从繁重的陪护中解脱出来,促进患者加快康复。这一模式的试点,既能破解“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社会难题,同时通过专业的护理团队和科学的护理流程,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让他们能够更专注于关键的医疗环节。
“无陪护”的背后,是服务形式的改变,更是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照护责任由家庭转向社会的一次创新。要让这一新模式行稳致远,需要在专业护理队伍建设、服务规范、收费标准等方面下功夫,这一切都有待相关部门在推广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我们相信,只要对症下药,种种现实问题有望在实践中迎刃而解。
更进一步来看,新模式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变革与医疗理念的革新。在推广过程中,观念转变无疑是当下难度最大、至关重要的一环。不管是推进创新,还是让医疗变得更加人性化、高效化,都有待从家庭、医院到全社会的观念转变,从而打破固有思维,为改革扫清障碍,为发展提供动力。
对家庭来说,要从“依赖陪护”转向“信任专业”。长期以来,患者都习惯于依赖家庭成员的陪护,特别是在泉州等宗亲观念浓厚的地方,这一习俗更加根深蒂固。这既源于对亲情的依赖,也反映出对专业护理服务的不完全信任。接受“无陪护”,首先就要打破狭隘观念,让患者家属认识到,专业护理团队能够提供更全面、更细致的照护,让亲人实现更好的康复。实际上,这不仅是对护理专业性的认可,也是医疗消费观念的升级。
就医院而论,要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在以往的医疗过程中,往往以治疗为中心,忽视了患者的心理与情感需求。试点“无陪护”,医院必须变革思路,通过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各种需求,让患者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与尊重。突出“以人为本”,让“无陪护”病房的医疗服务变得更有温度。
从社会来看,要从“家庭扛责”转向“社会共担”。传统观念中,患者的照护责任被视为单纯的家庭责任。这种观念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当下,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推广“无陪护”,就须倡导一种社会共担的理念,把照护工作交给专业的护理团队,不仅减轻家庭负担,更体现出社会对医疗照护责任的共同承担。说到底,这最终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高效的医疗护理体系。
病房“无陪护”,医疗“有温度”。试点“无陪护”,不仅是医疗护理模式的创新,更是社会观念的革新。只有当“信任专业”“以人为本”“社会共担”等理念成为一种共识,“无陪护”病房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有温度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