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食嘉年华品尝海峡两岸特色美食,大快朵颐后“转战”闽南文化圩日感受非遗魅力,再到沙滩上观赏风筝秀和海上花样滑翔,夜幕降临时竖起耳朵听一场山海情音乐会,沉醉在音乐与海浪声的完美交融中……2023年“5·19中国旅游日”福建分会场主题活动暨漳州市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在漳州东山县召开。漳州舒展怀抱,迎接四海宾朋。

山与海兼美,花与城相依。漳州山海江平原兼备、鱼米花果物产丰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当下,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开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我市围绕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聚焦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谋划新布局、拓展新业态、建设新高地,激活漳州本地旅游资源,挖掘旅游消费市场,带动旅游消费迈上新台阶,以山与海的“组合发力”,实现游客与漳州的“双向奔赴”。

让旅游火起来

春赏花、夏赶海、秋登高、冬泡“汤”,来漳州四时皆宜。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紧扣高质量发展全域旅游目标,突出核心品牌建设,致力将文化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全域旅游体系,近年来,我市精心打造了一批文旅产业品牌,在品牌的带动下,漳州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品牌争创成果丰硕。漳州古城再添“国字号”荣誉,先后获评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花样漳州 人文世遗”文化之旅、“花果飘香喜庆丰收”乡村之旅、“年味漳州 福满土楼”民俗风情之旅等3条线路先后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宣传推介亮点纷呈。为打响“花样漳州·滨海城市”文旅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推出《文旅局长带您趣游花样漳州》视频,推介当地文旅资源;举办“花样漳州、文明之旅”中国旅游日活动、“花样漳州、趣玩一夏”等活动,持续打响“花样漳州”品牌;创建推广“漳州旅游网”“喜马拉雅漳州频道”“漳州美食”“漳州非遗”抖音号,拍摄“文旅局长带你游”等主题视频,全方位、多渠道精准宣传推介漳州文旅产品,“花样漳州”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据统计,2022年至今,漳州市共兑现奖补等近3000万元,惠及文旅企业数百家;发放六轮共800万元文旅惠民消费券,带动文旅消费7000多万元,发行“花样漳州”全域旅游卡超30万张。2023年一季度,我市接待游客1333.43万人次,同比增长27.1%,位居全省第四;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7.61亿元,增长46.4%,位居全省第二。“五一”假期,全市接待游客247.32万人次,同比增长52.5%,比2019年可比口径增长30.4%;实现旅游收入17.46亿元,同比增长61.9%,比2019年可比口径增长23.6%。

让形象靓起来 

作为漳州对外展示的窗口,漳州古城在我市文旅融合大潮中迸发出勃勃生机。漳州古城保护开发项目逐步将古城打造成集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文化区域,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纷至沓来,更创下了“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近120万人次的佳绩。

漳州古城的提档升级之路,是我市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如何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漳州给出的答案是: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提升年”活动和“七比一看”竞赛,瞄准打造千亿文旅康养产业目标,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加速文旅产业提档升级。

2022年,我市实施了总投资23.06亿元的25个文旅康养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通过打造最具世遗品质和原乡情怀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擦亮“花样漳州·滨海城市”这一核心文旅品牌,凭借着山海相间、物产丰饶、历史积淀深厚的资源优势,漳州吹响了旅游复苏的号角。随着各景区的提档升级,漳浦龙美湾旅游区、南靖通美云水谣庄园、三平禅修小镇、开漳圣王文化园等文旅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民俗体验、民宿餐饮、娱乐设施、配套服务等“软”环境的日益完善,也丰富着我市文化旅游新业态。好吃、好玩、好美的花样漳州,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诗和远方”。

让文化活起来

到漳州古城观看妙趣横生的木偶戏表演,感受非遗文化魅力;踏进西湖公园,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中,让身心得到放松;在马銮湾上踏浪尝鲜,看海鸥自由翱翔,享受海边悠闲时光……

我市坚持在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惠民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文化建设活力迸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绘就一幅文旅融合新画卷。

文艺创作繁荣发展。芗剧《谷文昌》被省委宣传部推荐参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作为福建唯一参演节目亮相2023年新年戏曲晚会;打磨提升芗剧现代戏《李林》申报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东山县潮剧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的潮剧小戏《家风》成功入围第十九届群星奖复赛。

文化服务精准有效。以各艺术馆、展馆、传承中心为依托,推出公益活动300多场;完成农村电影放映20260场次;漳州市博物馆《漳台一家·互动五缘》入选福建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十佳”典型案例;开展纪念红军攻克漳州9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专题书法展、文献展、沙画展和“重走红军进漳路”大型系列采风等活动。

文物保护成效明显。主动对接、全程服务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累计出水文物近千件;推进福建土楼河坑土楼群阳照楼、永盛楼、漳州中山桥、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领导机关旧址二期项目等一批国保、省保修缮项目通过验收。

非遗传承出新出彩。漳州古城启动“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让闽南文化“活起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活动,举办各类非遗宣传展演及培训活动270多场;成立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中心暨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下一步,漳州文旅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落实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整合山区与沿海、自然与人文、城市与乡村文旅资源,推动串珠成链、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持续打响“花样漳州·滨海城市”品牌,全力打造海峡西岸最具世遗品质和原乡情怀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记者 庄朝惠 通讯员 王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