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举办首届海峡两岸漳平“同心杯”冻顶乌龙茶茶王赛

设立“两岸(平潭)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漳平工作站”

年产值过亿的台资农业加工企业——上杭擎荣农产品有限公司

上杭台湾青年拎包创业农业基地种植的“宝岛美人椒”

台品樱花茶园
编者按
漳平台创园和上杭台创园均是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近年来,两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来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重要要求,积极融入福建省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新机制,在产业共融、服务共通、情感共鸣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截至目前,漳平台创园累计吸引86家台资企业入驻,连续8年在全国台创园建设发展考评中获评优秀等次。上杭台创园累计吸引41家台资企业入驻,成为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引擎”。
漳平台创园: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的『试验田 』与『先行区 』
以“产业共融”筑实发展根基
漳平台创园坚持以产业协作为纽带,推动两岸农业深度融合,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共同体。
推动资源互通,提升产品品质。积极引进台湾现代农业理念和精细加工技术,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实施永福台式乌龙茶“三品工程”——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交易平台,推动茶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永福高山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台品永福高山茶”获评福建省名牌农产品。台品茶业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级生态农场,鸿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等两家台企被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三泰行茶业有限公司成为目前唯一获评“龙岩老字号”的台资企业。
推进标准共通,打破标准壁垒。针对台资茶企在大陆发展面临的标准衔接问题,2021年6月,漳平台创园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及两岸行业专家,推动出台《台式乌龙茶》和《台式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两项国家标准,实现两岸共同制定国家标准的突破。2024年12月,成功举办首届海峡两岸漳平“同心杯”冻顶乌龙茶茶王赛,推动标准从文本走向实践、从共识转化为成果。
促进业态融通,拓展融合空间。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巩固花卉、茶叶等传统产业,拓展特色果蔬、珍稀林木等新兴领域,积极培育“茶旅+研学”“农业+文创”“生态+康养”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漳平市第十四届樱花文化旅游节累计接待游客1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亿元;永福镇入选2024年全国旅游名镇创新发展案例,鸿鼎生态茶庄园获评福建省美丽休闲农业点,文旅融合效益持续显现。
以“服务共通”优化发展环境
漳平台创园着力构建有利于台胞台企扎根发展的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的融合生态。
落实同等待遇,保障台胞权益。坚持“非禁即享、有需必应”,推动常住台胞在医疗、居住、出行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全市共有38名台胞参加城乡医保并办理居住证。落实台胞子女入学同等待遇,现有台籍学生在漳平就读8名。积极推荐台青申报人才计划,将台籍专家纳入科技特派员队伍,现有台湾籍省级科技特派员8名。设立“两岸(平潭)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漳平工作站”,成为全国首个延伸至县级台创园的资格互认服务平台,首批6名台胞通过审核并取得大陆同等效力证书。
释放政策红利,助力台企发展。用好用活“农林22条”“闽台农业融合8条”等惠台政策,率先开展台农林权制度改革,颁发全国首本林下经济不动产权证书,发放首笔林下经济产业贷款,推动水电优惠全域覆盖,每年为台企节约成本超80万元。推动中国农业银行龙岩分行与台协达成战略合作,每年为台企争取贷款上亿元,累计发放贷款贴息2564万元。
创新服务机制,促进深度融合。探索“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助推两岸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大陆阿里山党旗红”特色党建品牌。实施“五心”工程,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平台和助开拓市场、助转型升级的“三送两助”服务。成立台创园司法服务中心与全国首个维护台商权益合议庭,推行“三缘融合工作法”,相关做法在全国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研讨会上作典型交流。编印《服务台胞法律政策100问》《涉台法律法规政策汇编》,建立“政法保姆”机制,实行“一企一警”“流动窗口”“我来跑”等举措,为台胞台企提供全天候法治保障。
以“情感共鸣”凝聚两岸共识
漳平台创园坚持以文化为纽带、以交流为载体、以认同为目标,不断增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深化交流互动,促进亲情融合。依托妈祖文化、宗亲文化等为纽带,持续开展“花茶两相宜·共话两岸情”等基层交流活动,承办第十六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对接会、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舞龙舞狮大赛、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大会等重大交流项目。2025年2月,成功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大会,获国台办简报推广及省委领导批示肯定。2023—2025年连续三年组织台胞利用春节返岛“现身说法”,宣传大陆发展成就与惠台政策,相关做法获中央台办、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
推动共建共享,增进制度认同。积极探索台胞参政议政有效途径,特聘1名台籍专才担任台创园管委会副主任,1名台胞当选市人大代表,3名台胞担任市政协委员,推荐1名台青担任龙岩市司法行政机关人民监督员,3名台胞担任人民陪审员,选聘5名台胞担任社会工作观察员,9名台胞担任调解员。在全省率先选聘12名台胞“河长”、15名台胞“林长”,在龙岩市率先选聘11名台胞乡村振兴顾问,以“台式经验”助力乡村建设。台胞与本地居民同等参与各级荣誉评选,台农谢东庆获评“全国十大三农人物”,林志纯成为大陆唯一获评“国茶工匠·制茶大师”的台胞,李志鸿、陈濂丰获评福建省劳动模范,台青张朝渊入选福建省首批乡村振兴领军人才,陈耘嘉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台胞获得感、认同感持续提升。
强化青年支撑,鼓励“接棒创业”。近三年累计向上争取资金88万元,专项用于台青办公场所租金补贴、开业补贴和创业项目扶持。推动11名台青在闽台缘高山茶产销合作社担任理事长、总经理等职务,促成园区与福建农林大学签订双方合作备忘录,为台湾青年创新创业进行“柔性培养”创造良好环境。高标准规划建设两岸青年智慧创业园,孵化出陈耘嘉文创、张朝渊制茶等13个台青创业团队。
上杭台创园:两岸同心促融合 创业沃土结硕果
坚持党政主导 推动要素保障“零障碍”
支部领航“搭桥梁”。上杭县才溪镇积极探索共同富裕实践路径,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火车头”作用,广泛凝聚产业共富思想共识。在招商引资上,由村党支部领办成立农民合作社,牵头对接台商,推进项目招商、落地,减少中间环节。在服务保障上,镇村两级在全力保障项目用地、用工需求的基础上,大力推动解决农产品初加工场地,协助台青申请创业基金,搭建起两岸农业交流合作的坚实桥梁。
党群联动“破瓶颈”。以“全域统筹、精准服务”为导向,积极组建闽台融合党员服务队。如,才溪镇在土地供给上,以每亩400元的优惠价格零差价供给项目,10天内完成3个村500余亩闲置土地流转;在用工保障上,服务队大力整合周边乡镇劳动力,通过“零工驿站”平台精准匹配用工,有效破解了台企“用工难”的问题。
政策红利“强保障”。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因地制宜编制惠台农业政策措施,建立政策兑现绿色通道,确保政策红利及时惠及台农台企。及时制定出台《上杭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的若干措施》,为台资企业提供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助力台企在杭扎根发展。
强化精准服务 打好惠企利企“组合拳”
设施配套“高标准”。近年来,上杭县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改造园区路网、水渠,扶持台企建设加工厂房与设备。充分利用闲置资源,积极打造辣椒共富工坊、果蔬分拣中心、台青驿站,免费提供给台商使用,确保台商“入驻即有办公生产场地”。
资源共享“无门槛”。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搭建两岸资源共享平台,打通台商创业壁垒。大地生机(福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将真空低温油炸技术无偿共享给3家小型台企,带动香菇脆片、果蔬脆片等产品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上杭擎荣农产品有限公司开放生产线,为5家台企提供百香果加工服务,推动黄金百香果汁年出货量超5000吨。持续深化两岸农业文化交流,累计参加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大会、“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等交流活动10余场,累计邀请18批次近530人次台湾农业团组参访,吸引50名台青注册落户11家台资企业。在第十七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对接暨和美乡村发展论坛上,与东山台创园结对共建,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竞争力。
科技赋能“强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助农优势,推动台企与科技特派员合作,助力1家台企获评国家高新企业,并获6项实用新型专利。加强杭台科技领域合作交流,大力引进台湾优良品种600余个(含500余种热带洋兰)、先进技术20余项,助力农产品提质增产,为园区发展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
创新发展模式 促使杭台合作“共受益”
股权运营“稳收益”。创新“国企+台企+合作+农户”模式,由县、乡两级政府负责土地平整与水电配套,台企提供优质种苗、技术以及负责市场销售,村级合作社组织劳动力,实现农户以土地流转获租金、以劳动务工获收入,形成“台商盈利、农户增收、产业发展”的共赢格局,为探索具有上杭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提供有力支撑。在中都镇台湾优质米加工项目中,福建省上杭县美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厂房,与台企合作,由台资企业提供越光稻种子和种植技术,合作社组织上杭东南片区乡镇约100余户农户种植,2024年实现亩产1200斤,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
产销对接“拓渠道”。推行“台湾种苗+本地种植+供销对接”模式,建立定点销售网络,产品直供深圳龙岗、湖南长沙海吉星等大型市场。依托古田、湖洋等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合力打造休闲观光农业,拓宽台企盈利空间,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品牌培育“提价值”。打造“杭台农创”区域公用品牌,积极组织台企参与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两岸现代农业博览会等展销会,提升品牌知名度。支持台企开展深加工升级,园区52.4%的台资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涵盖稻米、果蔬、花卉等多个领域。还引进台湾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带动园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与产值同步提升,帮助台商实现“从种植到品牌化运营”的跨越。上杭槐猪、杭晚蜜柚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通过台企渠道进入台湾市场,实现“两岸双向流通”。(本版资料图、文字均由市委改革办提供)

在线读刊
微信 
微博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