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均衡布局优质医疗资源,改善基层基础设施条件,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保障”。
近年来,福建牢记嘱托、实干争效,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卫生健康投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努力改善群众就医体验,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就医安全感、改革获得感、健康幸福感。“十四五”以来,我省以较少的卫生资源取得了良好的健康效益,人均寿命提高至78.9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群众健康福祉不断增进。
健康有方 优质资源更近了
“病灶完全消失,没有复发。”听到复查结果,福州患者陈萍(化名)露出了轻松的神情。
4年前,当时38岁的陈萍体检时被发现患有罕见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CCM)。“这个病灶位于神经枢纽区域,位置特殊、体积大,就像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危及生命,需完整切除以防止出血复发。手术难度高、风险大。”
面对重症疾病,是远赴一线城市求诊,还是留在省内医治?
“十四五”以来,我省患者有了一个更具“性价比”的方案——到区域医疗中心找上海专家看“大病”。
2021年5月,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滨海院区)(简称“华山附一医院”)正式开诊,陈萍慕名前往求诊。
接诊的华山附一医院医务部、健管部执行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宋剑平带领沪闽两地的多学科专家为陈萍全面评估病情后,制定了周密的显微镜下手术方案,让她吃下“定心丸”。
同年11月,该院的MRI+CT+DSA(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复合手术中心投用,陈萍成为第一名受益者。
8个小时的手术里,沪闽两地医护团队不仅完整地切除了陈萍的病灶,还现场应用手术室配备的相关设备对她进行了术中复查,尽可能兼顾降低复发率以及减少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治疗效果好,还省力、省心,太幸运了。”回忆起治疗经过,陈萍频频称赞。
5年来,福建锚定“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总体要求,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推动群众看病就医难题就近解决。
一手抓“扩容”,打造省域医疗高地。福建建设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和13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实现设区市全覆盖。仅2024年,项目医院填补国内技术空白16项、省内空白113项,三、四级手术占比分别提高15.5个百分点、6.7个百分点。随着医疗技术的显著提升,全省参保患者省域、市域内住院量占比分别达到96%、83%,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医疗“国家队”“省队”的优质服务。
一手抓“下沉”,加快补齐基层短板。福建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让县、乡、村医疗机构成为“一家人、一本账、一条心”的共同体,构建起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县域医学检验等“六大中心”的基层辐射率超过90%。截至2024年底,全省医共体牵头医院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新项目761个,下转住院患者11.15万人次。常态化开展“移动医院”“千名医师下基层”等便民服务项目,让更多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在当地就能得到诊治。2024年,全省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58.63%,比2020年提升2.37个百分点。
改革见效 看病负担更轻了
“看病、买药花的钱少了。”近年来,徐明(化名)不时就会跟亲友感慨一番。
徐明是一名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深受皮肤瘙痒困扰,需要长期服药才能缓解症状。令他一度倍感失落的是,根据以往政策,他要享受相应的医保报销待遇,只能住院治疗。
转机出现在2020年。此时,福建医保部门推出药品单列门诊统筹支付政策。5年来,已有99种使用周期长、年度费用高、没纳入门诊特殊病种的治疗性谈判药品先后纳入单列门诊统筹支付范围,广泛应用于特异性皮炎治疗的阿布昔替尼片于2023年“上榜”。
“现在,用药无需住院,门诊取药也能医保报销,方便又省钱。”徐明算过一笔账:他每半个月需要服用2瓶阿布昔替尼片(100mg),产生的药费一共为1892.8元。他作为福州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可享受医保基金支出965.3元,个人只需承担927.5元。“一年下来,能节省2.3万多元,很满意。”
看病用药的负担轻了,是福建医改造福千万患者的生动缩影。
作为首批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之一,福建因地制宜,“清单式”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多维发力破解群众“看病贵”难题,持续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药品耗材“团购”成为新常态。福建建立药品耗材集采常态化机制,从国家、省际联盟、省级三个层面推进药耗集采改革。截至目前,药品、医用耗材集采扩大到764种和63类,平均降幅超50%,药品耗材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有效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全覆盖。按病组(DRG)、按病种分值(DIP)付费实现“同病同付”,助力医疗机构规范诊疗行为,时间和费用消耗指数下降、平均住院日缩短,节省了患者就医费用和时间成本。2024年职工、居民医保住院目录内报销比例分别达85.6%、68.5%,同比分别提升0.32和2.5个百分点。
——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稳步走。“降负担、升价值”,在群众能接受、医院能发展、基金能负担之间寻求最大的公约数,引导医疗机构和医生提供更加高效、合理的服务。以厦门为例,尿沉渣定量等服务量较大的检查检验类项目费用都明显下降,节省医疗费用;对器官移植手术、急救等技术劳务价值高的项目进行价格上调,避免资源浪费和过度使用。
据统计,随着医改不断深化,过去5年,全省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持续下降,总体上以较低的医疗费用支出,实现了较好的基本医疗保障,居民就医负担持续减轻。
创新向优 诊疗服务更暖了
5年来,福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打通堵点、破解难点,不断优化就医全流程,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
动动指尖,就医不愁。“忘带医保卡?扫码就行。”在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患者凭借电子医保凭证,就能扫码完成建档、预约挂号、签到、就诊、结算的全流程就医服务。就诊过程中,患者也只需要展示手机上的“医保码”,医生就可查看病历和检查结果,同步实现诊间医保结算。
免陪照护,全家不累。全省131家医院的524个病区配备的专业医疗护理员,可以全程负责患者的24小时日常生活照料和基本护理工作,实现无家属陪护或家属陪而不护。譬如,福州采取“医院—护理员公司”双轨共管机制,在市属公立医院和3家县区级医院51个病区开设免陪照护病房,已为超过7.2万人次的住院患者提供专业服务。
重复检查成为历史。“转院就医不再烦琐,经济负担也大大减轻。”过去5年,福建建起全省统一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信息平台,超七成诊疗中常用、高频、高值检查检验项目已逐步在不同医院之间实现共享互认,累计互认10.8亿项次,“数据多跑路,就诊少跑腿”逐步成为现实。
异地报销省时省力。“只需做好备案登记,在省外定点医院也能直接扫码就医结算,非常方便。”5年来,高血压、糖尿病等10种门诊慢特病费用先后实现跨省门诊就医直接结算,基本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生育保险待遇核定与支付等8项医保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也实现跨省通办。
重点人群精准保障。聚焦“一老”,我省不断健全健康服务保障,设置老年医学科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超六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老年健康服务覆盖率达到100%;聚焦“一小”,牵头出台多项生育支持政策,全力推进“1+N”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记者 张静雯)

在线读刊
微信 
微博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