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山劈海、水陆通达是福建人的梦想。千百年来,一代代福建人劈波斩浪,靠“丫霸”的实力,靠“毋惊毋惊就毋惊”的心态,靠“爱拼才会赢”的信念,化巨海为夷途,履远洋若邻里,成为中国的“海上马车夫”。
闽人足迹遍世界,却始终记得自己从哪里来。他们知道,不管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山在这里,海在这里,根在这里。
(一)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侨务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当前,福建胸怀“国之大者”,坚持把全省工作放在全国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推动各项工作奋勇争先、再上台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华儿女的梦。广大闽籍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梦想的强大力量。
“侨”的力量有多大,侨务工作的格局就有多大。
侨务之大,在观念视野。海外侨胞的赤子心、桑梓情、报国志,展现了游子爱国爱乡的情怀。当每一位侨胞把个人的奋斗追求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洪流,必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侨务之大,在价值目标。侨务工作如温润的“黏合剂”,于侨胞,兼顾情感需求与发展需要,助其在住在国实现价值,也在参与祖籍国建设中收获归属感;于中国,侨务资源可转化为发展的硬实力、软环境,服务现代化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于世界,推动中国与各国互利合作,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侨胞得发展、祖国获助力、全球享共赢的美好图景。
(二)
“侨”连五洲,根在八闽。
广大侨胞是福建做好侨务工作最深厚的根基。遍布全球的闽籍乡亲,是我们连接世界的天然桥梁,为发展汇聚了资金、技术、人脉等宝贵资源。如祖籍南安的李引桐历尽千辛万苦将橡胶树苗引进海南岛,被誉为中国橡胶之父;福清籍的林绍良、林文镜等,在福清市政府支持下投资建设中国首个侨资开发区,矢志为家乡发展“造血”……万千侨胞以赤子之心反哺桑梓,成为侨务工作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实践土壤。
根脉文化是福建做好侨务工作最坚韧的纽带。闽南文化、客家文化……镌刻进闽侨的精神DNA;一纸侨批、百年侨厝……承载着闽侨的家国情怀。亲缘越山海,文化寄乡愁,这为做好侨务工作提供了丰富载体。
有根基,有载体,福建打好“侨牌”得心应手。
联络联谊牌拓侨网。打造“闽侨会客厅”,组织“闽侨青年精英海丝情”等活动,用好同乡恳亲大会等涉侨平台,定期赴海外“走亲访友”,闽侨网络越织越广。
引资引智牌聚侨力。善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侨智发展大会、世界闽商大会等载体,促进“两国双园”建设,助力福建与世界各地商贸合作、交流交往,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侨乡文化牌凝侨心。依托宗亲乡亲、祖地文化,推进“寻根工程”,保护利用侨批档案、侨史文物、侨乡建筑等,增进海外乡亲归属感认同感,以侨为桥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福建故事。
为侨服务牌暖侨情。以侨胞需求为导向,无论是投资兴业的大事,还是探亲养老等“关键小事”,都提供政策便利、权益保障,让家乡成为侨胞永远的后盾。
(三)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当前,侨务工作面临新情况、新挑战。挑战即机遇,唯转化者得之。如何转化?
以文化凝心铸魂,厚植青年侨胞的故土情。应以新华侨华人和华裔新生代为重点,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如依托“汉语桥”等平台,持续开展“寻根之旅”,活化侨批、侨厝、城市IP等资源,开发侨乡文旅与主题文创产品,在潜移默化中弥合情感断层,增强民族认同。
以服务提质增效,织密侨胞侨眷的保障网。为侨服务是侨务工作的“生命线”,需强化主动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如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加强侨务、商务、司法等部门联动,清单式、数智化梳理侨情、呼应侨需;出台更多便利政策支持侨胞回国创业、养老、子女教育;完善华侨权益保护条例等涉侨法规体系,加强侨胞权益保护、跨境法律援助。
以大局谋划侨务,激活侨胞参与民族复兴的新动能。持续将侨务工作融入开放大局,依托海丝核心区优势和各类引智招商平台,助力侨胞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生态农业、海工装备等新兴优势产业“走出去”,海外高层次人才与技术、经验“引进来”;支持侨胞参与公共外交,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关键议题发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侨”力量。
千川汇海阔,风好正扬帆!“侨”是加快新福建建设的重要资源和独特优势。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当好闽籍侨胞和归侨侨眷的贴心人,成为侨务工作的实干家,最大限度把闽籍侨胞中蕴藏的巨大能量凝聚起来、发挥出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闵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