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科学城展区亮相今年“九八”投洽会。
厦门科学城展区的高科技产品吸引观众驻足。
9月12日下午,2025年厦门市“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在中山路侨批文化广场举办,市科协、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等我市24家单位共同参与,掀起“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科普热潮。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工作期间,领导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指出“特区经济、社会要迅速发展,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要位置”。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四十年来,厦门以发展战略为指引,一张蓝图绘到底,1990年启动建设火炬高新区,2003年布局培育光电、软件、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2012年打造厦门生物医药港,2022年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2023年正式启动建设厦门科学城、中国—金砖国家新时代科创孵化园,厦门科技创新不断开辟新阵地,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让科技创新永远站在关键产业的前端。
与此同时,市科技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围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强化科普服务能力,筑牢科技创新群众基础,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紧密协同。科普宣传月期间,市科技局将联合本报推出厦门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成效系列报道,以群众身边的科技创新故事感召人,凝聚科技创新共识与合力。
全景式展现科创生态“能量场”
在上周闭幕的第二十五届投洽会上,厦门科学城展区以一场科技之美与未来感交织的视觉盛宴,向现场观众生动展现一座“科学家的家、创业者的城”。
展区内,融合了DNA双螺旋结构的莫比乌斯环、超高分辨率Micro-LED大屏、结满“果实”的“科技树”……特色区域的视觉吸引力与内容表现力拉满。展区整体设计暗藏“叙事玄机”,从“生态构建”到“产业擎动”,再到“家园共生”,三大篇章层层递进,以沉浸式视听语言讲述一座科学城的成长逻辑。
一棵“科技树”如何连接未来产业与顶尖人才?从实验室中走出的“硬核科技”怎样重塑我们的生活?厦门的创新沃土上,正孕育哪些科技之花?现场生动展现了厦门搭平台-聚人才-育成果-落项目,不断汇聚创新资源、厚积薄发的过程。
展区现场用一目了然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50余项(套)“硬核”科技成果,不仅可观可感,更有丰富互动。一台空中成像互动展示台吸引众多目光,它搭载了东超科技“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可将操作界面直接呈现在空中,用户点击空中画面即可实现信息查询、立体模型交互等操控。这项技术不仅适用于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更可在手术室、无菌实验室等卫生标准要求高的场景中实现“无菌化交互”,为医疗安全及精密操作带来革新体验。
现场同步举办了新产品新技术项目发布会、概念验证项目专场路演、“鹭创通”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首发仪式……一系列活动层层联动,让展区成为集成果展示、人才对接、项目孵化、服务推广于一体的创新互动空间。活动上还正式启动了“注册技术经理人全球招募平台”。厦门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全球“科技人”发出诚挚邀约,联手全球人才共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为厦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公众零距离领略科创非凡魅力
今年来,市科技局与各有关部门、各区政府通力合作,持续加强科普教育宣传,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双轮”驱动。
5月24日,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5年厦门市科技活动周在五一广场启动,并于前一晚在诚毅科技探索中心举办2025年厦门市“科学之夜”,让科技走进群众生活,打造“全民参与的科技盛宴”。
“尖端科技与科普项目一齐亮相,让创新种子在每个人心里生根发芽。”市科技局社会科技处处长庄如真介绍,启动式上,近40家参展单位和企业带来前沿科技、生活科普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吸引近千人参加。
此外,市科技局还举办了2025年厦门市科普讲解大赛、2025年厦门市“科普进社区”相关活动,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全年科普宣传工作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公众零距离领略了科技创新的非凡魅力。
全市上下正不断凝聚起“热爱科学、投身创新”的强大合力。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厦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4%,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9.47件,7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彰显科技创新“硬核实力”。
“我们将持续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努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引领我市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投身科技强国建设。”市科技局局长王达表示,结合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市科技局将多方位展示我市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实施成果,激发公众创新热情,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风尚。 (文/记者 吴君宁 通讯员 张绍威 郭燕妮 吴静萍 图/市科技局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