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中国女排从漳州体训基地启程前往泰国,参加2025年世界女排锦标赛。首战,中国女排3∶1战胜墨西哥队,赢得开门红。来自漳州的庄宇珊、殷小岚两名队员在赛场上大放异彩,数百万“娘家人”为之喝彩。

漳州被誉为“排球之乡”,漳州体训基地是我国首个排球训练基地。漳州人民与中国女排有着半个世纪的深厚情缘,见证中国女排从竹棚馆起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漳州体训基地先后承接52次女排转训集训任务,被女排姑娘们亲切称为“娘家”。

这座流淌着排球基因的城市,可谓冠军的摇篮。2019年来,漳州输送省级以上排球队24人,其中11人入选国字号队伍,每年为全国各高等院校输送大批优秀排球运动员。

半世纪的深厚情缘

上个世纪70年代,国家体委决定在南方建立一个排球训练基地,花果鱼米之乡漳州成为选址最优解。

1972年,漳州军民为保障女排大集训,仅用23天建设起“竹棚馆”。1976年,中国女排夺得第一座亚洲冠军奖杯;1981年,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首登世界之巅。1986年,中国女排“三连冠”的纪念碑塑像刚在漳州落成,女排姑娘随即夺得“五连冠”,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女排砥砺奋进的象征。

1992年奥运会,中国女排陷入低谷。漳州是中国女排腾飞的地方,中国女排的名字已同漳州紧紧联系在一起,女排的光荣也是漳州人民的光荣。彼时,漳州市决定集资加快腾飞馆建设,发出“人均捐献一元钱”的号召,为女排现代化训练提供条件,激励女排姑娘不气馁、再腾飞。

“我们将永远记住漳州人民对中国女排的特殊感情,特殊理解,特殊支持。”这是中国女排宿将和前主教练郎平有感而发写下的,并将手写稿赠予漳州体训基地。

2018年起,中国女排来漳集训期间,漳州市为训练基地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均带领四套班子领导看望,并安排100万元慰问来漳集训的中国女排。

女排“娘家”,冠军摇篮。2021年,规划投资20.2亿元的“中国女排娘家”基地项目启动,打造以排球训练为主的国家级综合性体育训练基地。据悉,项目一期工程中国女排精神展示馆于2023年开馆;二期工程的体育综合训练中心暨会展中心、女排训练馆将于今年底投用,建成后将为中国女排集训提供更为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保障条件。

输送更多未来之星

今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公布2025年国家女排集训名单,漳州籍运动员庄宇珊、殷小岚、郑欣怡同时入选。排球之乡走出三位国手,创漳州排球单届国家队输送人数新纪录。

正在举办的世锦赛上,庄宇珊、殷小岚两名队员随队出征。

“殷小岚身材纤细、手指柔软灵活,一看就是练排球二传手的好苗子。”漳州市少体校校长金旻回忆,殷小岚于2014年进入少体校,进队以后教练员便从二传方向培养她。2017年12月输送福建青年女排;2019年1月便参加2019年全国青少年U18女子排球锦标赛获得冠军,从此开启专业运动生涯,二传技术和心理素质不断提升。

“庄宇珊训练肯吃苦、爆发力极强,2016年入选福建省青年女排,走上专业运动队。”金旻说,两名运动员2023年代表中国参加U21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并获得冠军,庄宇珊同时获得赛事MVP。

排球基因早已融入漳州的每一寸土地,漳州排球项目将“新时代女排精神”作为球队文化内核。

以少体校为主阵地,漳州建立起“U7—U18”六级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后备梯队—市队—省队”的人才培养输送模式。

2014年至今,市少体校连续三届被授予“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坚持竞技基础与文化育人并重,漳州市少体校与漳州三中成立“体教联合共建运动队”,形成双轨培养模式。

中国女排在漳集训期间,漳州还组织开展中国女排队员“回娘家 进校园”活动,为市少体校队员“传帮带”。另确定4所小学为漳州市少体校排球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加强排球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力争让排球之乡输送更多未来之星。(杜正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