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一位皮肤黝黑的老汉正举着手机拍摄早稻收割的作业场景,他是特地从晋江“追田”而来的种粮大户钟长彪。

11日,由福建省种子协会主办的2025年“六三种业”杯福建省水稻优质高产高效竞赛活动专家现场测产在福清江镜镇柏陈村开展。在这场田间上演的“增产增效赛”中,福州此次共报名了3个参赛点,其中柏陈村的示范片表现颇为突出。

趁着丰收好时节,不妨跟随记者一起来看看,福州的早稻“竞赛田”,究竟长啥样?

福清市江镜镇柏陈村优质早稻喜获丰收。记者 原浩 摄

同样一亩地

何以“田外有田”

这次早稻单季亩产有望破吨?

在周遭嘈杂的机械声、谈话声的交织中,钟长彪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关键词:“没想到,还真的碰上了吨粮田!”

吨粮田,一个农业新名词——指代每亩年产1000公斤粮食的农田。早些年,不论内行还是外行,其实都鲜少提及或者听说“吨粮田”,原因很简单:前者认为这是个遥远的目标,短时间内很难达成;后者更不用说,对此全然陌生。

作为内行,钟长彪倒也不是奔着“吨粮田”来的,只是上周三刷手机时,偶然在视频中看到这片水稻长势很好。为了亲眼看看实际效果,他起了个大早,从晋江霞美村开了2个小时车才抵达这片稻田,恰巧碰上竞赛专家组在测产。

伴随收割机来回穿梭的轰鸣声,现场评审专家有条不紊地抓紧水稻测产工作。这片位于柏陈村的水稻基地总共种植130亩“甬优4949”“甬优123”两个水稻品种,专家随机选取其中田块,对稻田面积进行精准测量,并对田间收割上来的湿谷进行逐一过磅称重,详细记录编号与毛重。

怎么判断好不好?田边,福州市种子服务站站长郭德章随手抓起一把金黄的稻谷向记者展示:“你看,按照这么饱满的程度,一看就是千粒重高、空秕粒低、有效穗数多,这些都是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构成因素,所以保守估计产量不会低。”

听了现场报数,亲眼看到专家记下的一个个数据,钟长彪非常惊讶:“我们基地亩产750公斤已经算是很不错了,没想到‘田外有田’,福清这一片更高产。”

专家进行水稻测产工作。记者 原浩 摄

同样种早稻

如何实现高产高效

显然,这样的高产田块并不普遍。数据统计,全省早稻平均亩产保持在420公斤以上,已在全国10个生产早稻的省份中保持第一。

吨粮田,可谓早稻田中“尖子生”般的存在,能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资源束缚中充分释放出现有耕地潜力,如何实现?

“好品种是实现高产的第一步。”专家组成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周元昌介绍,业内做过统计,一个新品种、好品种对单产提高的影响可以占到六成以上。“像‘甬优’系列水稻品种在福建的种植表现很好,它具有茎秆粗硬、耐肥抗倒、病虫害少、适应性强等特点,正常的湿谷产量都在1600公斤/亩左右。”

近年来,福州高度重视早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每年安排早稻新品种展示示范点3~5个,筛选出一批产量高、抗性强、熟期早的优良品种,福清今年重点示范“甬优123”“甬优4949”,为大面积单产提升打下基础。

除了良种,良法同样重要。作为该示范基地的技术负责人,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何敦春跟进了三年,全过程采取包括控种、控苗、控肥、控水、控药在内的“五控技术”,为水稻保驾护航。现场,何敦春以控种为例详细解释道:“我们团队将传统20~25天的秧龄延长至30~35天,培育出的壮苗移栽后能快速适应大田环境,减少停滞期,比传统技术提早3~4天进入分蘖期,为后续高产打下良好基础。”

丰收密码,自然就藏在科技与天时的交汇中。“今年年景好,尤其是雨水充沛且光照充足,搭配上良种良法,造就早稻高产示范田的好收成。”何敦春说。

同为种粮人

怎样年年好收成

一直以来,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单位面积的稻谷产量,是水稻发展的世纪命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开展吨粮田创建”。

而这样的世纪命题,落在每一位种粮大户身上,还衍生出了“好不好种”“亩均收益多少”等现实问题。

这就导致这片稻田的主人——福清新盛凯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德飞,在每晚入睡前,都会反复琢磨思考田管之道,盼着水稻能如愿生长。

“实在太不容易了!”站在田埂上,杨德飞跟记者谈起种粮经历时,也忍不住感慨其中艰辛,“最初种粮那几年,没经验,病虫害没管好,又碰上干旱,有个水稻基地基本绝产绝收”。正是这段遭遇,让杨德飞咬牙学习,不断请教积累经验,十五年来,耕种土地面积也由百余亩扩张至千亩,亩产也开始翻番式地迅速增长。

探索过程中,政策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福州出台了“粮八条”、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水稻种植保险等政策,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扶持政策体系。“每亩早稻都有补贴,再生稻每亩320元,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杨德飞说。

眼见产量稳步提升,杨德飞信心大振,也加入了报名参赛的种粮大户行列。“今年,该项赛事首次以优质、高产、高效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分。”福建省种子协会理事长谢特立表示,今年的比赛更看重高效要素,鼓励种植户提高机械化率、减少用工率等,推动农业效率不断提升。

此次竞赛的验收结果预计年底前公布,但品种和技术推广的成效已在田间显现。“今年,参赛片区的水稻品种综合表现很不错,产量有望再创新高。”郭德章介绍,以此为契机,福州还鼓励种植大户进一步连片规模种植水稻,并通过校地合作,把更多的新型实用技术引入田间地头。

另一边,钟长彪驱车赶回晋江后,又马不停蹄地下到田间。晚些时候,他给记者发来了自家与杨德飞家的稻穗对比图,还仔细分析了下二者差别:“我在田间管理上还有进步空间,争取明年更高产!”(记者 蓝瑜萍 实习生 林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