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清晨,阳光穿透薄雾,在海面洒下粼粼波光。乘船抵达平潭海坛片区官姜村海域时,起吊装置的铁臂正缓缓舒展,钢缆在晨光中绷出一道利落的弧线。
“嘎吱——”一声沉闷的金属摩擦声划破海面的宁静。随着钢缆收束,巨大的网箱从海中被拽出,箱壁孔洞里倾泻的海水砸在甲板上,溅起一片细碎的水花。几名工人脚踩防滑靴,在湿滑的甲板上稳步移动,不时用铁杆清理网箱上的藤壶。箱内,千余只赤点石斑鱼翻腾跳跃,时不时撞向箱壁,发出“砰砰”的声响。
“你看这鱼多精神!”平潭海坛湾石斑鱼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高翔在甲板上扯开嗓子,黝黑的脸上笑出几道褶子。他抬手拍了拍网箱,钢板发出沉闷的回响:“这可是养了3年的石斑鱼,用的是我们团队研发的石斑鱼养殖海底沉箱技术。每个网箱都由钢板制成,既能扛住台风天的狂涛巨浪,又能给石斑鱼提供稳定的水流环境。”
早在2013年,高翔就开始探索深海养殖。“传统近海养殖全靠潮汐换水流,水体不活,鱼病特别多。台风一来更要命,一年的辛苦全打水漂。”他蹲在甲板上,手指划过沉箱的孔洞,指甲缝里还嵌着海泥,“后来见了国外岛礁养殖的资料,当时就琢磨平潭的海域条件这么好,说不定能在深海搞养殖区。”
不承想刚开始就栽了跟头。“最初用圆柱形的铁质网箱,没掌握好空隙尺寸。水流一冲,鱼全往箱壁上撞,捞上来一看,好些鱼的鳞都掉光了。”高翔回忆道,“台风来袭时,巨浪更是直接把网箱掀翻,重重砸在礁石上,鱼儿死伤惨重。”
2015年,高翔带着团队重新设计方案,把目光投向了钢板材质。“我们反复试验穿孔密度,打孔的模板就做了好多套。最后才确定20%的水流通透性——既能保证水体交换顺畅,又能给鱼群营造平稳的生长环境,总算摸着门道了。”高翔说。
如今,40个6米见方、重达15吨的“钢铁箱子”稳稳地立在官姜村15至20米深的海域。“深海不仅水流更新快,就像给鱼群配了台‘天然净化器’,病害风险降了一大截,而且是个天然的‘避风港’,台风、赤潮来临时,几乎不受影响。”高翔的语气里透着自豪,“现在,我们每个网箱大约能养2吨鱼,存活率基本稳定在60%,再遇台风天,我睡得比谁都踏实。”
丰收的喜悦,终究要落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上。“深海养殖的石斑鱼肉质紧实,口感堪比野生,每年春节上市时,市场价能卖到300至400元一斤,每年销售额约1000万元。”高翔说。
这种“稳赚不赔”的模式,不仅让高翔的团队尝到了甜头,更带动了周边渔民转型。“我们现在有十几名员工,大多是当地渔民,负责海上作业、销售和后勤。”高翔说,这些渔民从传统捕鱼“看天吃饭”的焦虑里走了出来,成了深海养殖“技术工”,收入稳了,心气儿也顺了。正在给鱼喂食的陈松发直起腰,脸上的笑容淳朴又满足:“现在每月能拿7000多元,收入稳定,干活更有劲了。”
今年4月,高翔团队的石斑鱼养殖海底沉箱技术被列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推介目录(第一批)》,这让他备受振奋,“目前,我们已经在设计更大的网箱,新网箱的水体能增加6倍,单箱可养殖7.5至12吨鱼,效率再翻一番”。
一个企业的探索,像投入湖面的石子,逐步荡漾开规模化的产业涟漪。据悉,总投资1.5亿元的平潭深远海养殖产业园项目(一期)目前正全力推进。“项目总用海面积约3000亩,先在坛南湾东部养殖区做试点,由3个网箱组成,总养殖水体6.2万立方米,预计鱼类养殖规模600吨。”平潭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严东介绍,目前项目已完成海域出让,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收尾,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开工建设。(记者 刘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