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屏南县熙岭乡龙潭片区因一场数字游民生活周活动焕发出别样生机。200名来自五湖四海的“临时村民”在此相聚,工作坊里思想交锋、艺术空间中创意绽放,为古村带来新的发展思路。

  这场充满生机的盛会,正是屏南县深耕乡村沃土,以人才激活振兴动能的生动注脚——从吸引人才“流量”,到培育扎根“留量”,再到推动人才价值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屏南正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屏南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将人才工作摆在乡村振兴的突出位置,持续推进“三创三引”引才机制,以创新人才政策引进“高人”,以优良创业环境引回“亲人”,以新型社区构建引来“新人”,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这套引才体系如同精密编织的引力网,让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从纸面落到实处。林正碌、程美信等文创专家20余人先后来到屏南,带动屏南县东北、东南、西南三条文创乡村带建设,让古村在保留乡愁记忆的同时焕发新光彩;一批“新村民”带着理念与资本入驻,打造出咖啡屋、酒吧、民宿等多元业态,仅龙潭、四坪两村就有“新村民”100多人,给村庄装上了活力引擎。

  “龙潭村山绿水清,还有政府的暖心政策,一下就勾住了我的魂。”作为最早一批入驻龙潭村的“新村民”,胡文亮对当初来此实地考察的情景记忆犹新,这也成为他下定决心留下创业的重要原因。

  正是这份有温度、有力度的制度设计,让数字游民这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远程工作,追求自由、灵活和自主生活方式的新兴群体聚集有了坚实依托。如今的屏南乡村,既是承载田园诗意的精神家园,更是适宜创意绽放、梦想启航的创业热土,引得各类人才纷至沓来。

  引才更要留才,聚才更要兴才。屏南深谙此道,以机制创新为人才扎根搭建坚实平台,落实“一事一议”办法,为高成长性特色项目提供有力支持,助力其有序推进;出台支持文创人才发展十条措施,精准对接人才需求,为创业之路扫清障碍;创新“揭榜挂帅”机制,45个意向发榜项目向社会公开征集解决方案,各路贤才带着思路与资源前来“揭榜”;探索推行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制度,113名特聘指导员扎根基层,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当人才真正沉下身子扎根乡村,赋能振兴的能量便如泉涌。在屏南大地上,人才助力乡村发展的成果不断显现:芙蓉李、闽派黄酒等36个产业项目迭代升级,奏响“农文旅”融合发展新乐章;“家有‘喜’柿”“一路‘梅’好”等特色IP接连涌现,让乡村旅游焕发新活力;电商产业园里,短视频、直播带货等“新农活”成了打开市场的金钥匙,让山货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国家美院前汾溪谷基地推行的“1000个美育计划”,催生“节日快乐”等节日IP,在潜移默化中重塑村民的精神家园……

  从“新村民”的入驻,到数字游民的涌入,从单个项目的突破,到乡村业态的整体升级,屏南以人才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不断书写新的篇章。下一步,屏南将持续在夯实选育根基、拓展引进渠道、搭建使用平台、加强政策激励、强化组织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推动人才在乡村一线汇聚、作用在乡村一线发挥、工作成效在乡村一线体现,全面打造具有屏南特色的新时代人才集聚高地,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的人才力量。(记者 张瑜 通讯员 甘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