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北连绵的青山绿水间,一群年轻的“科技特派员”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他们不是经验丰富的老农,也不是科研院所的研究员,而是来自高校的本科生——科技小院的“新农人”。

在邵武市二都林场的百亩林下药材基地里,一群年轻人在农户的带领下,穿梭于林间,他们时而俯身观察多花黄精长势,时而查看土壤改良情况,时而指导农户调试智能监测设备。在这里,他们的“实验室”是广袤的田野,“研究数据”是作物的长势,“论文成果”是农民脸上绽放的笑容。这些来自南平邵武林下中药材科技小院的驻院本科生,正通过“把课堂搬进林间”的创新实践,为南平生态产业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过去我们的研究停留在论文里,现在要写在丰收的大地上。”大三学生林伟滨边说边操控着无人机。过去的5天里,他们累计完成8块标准样地调查,采集土壤样本15份,植物样本80份。

“过去觉得农业‘土’,现在发现‘酷’!”参与实践的本科生吴涵贝坦言,田间课堂让她重新认识了现代农业。逐渐完成从“纸上谈兵”到“实战能手”的蜕变。

“林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特派团队与科技小院师生的技术指导和帮助。” 二都国有林场总经理张君介绍,自科特派团队与科技小院入驻林场以来,小院师生围绕林下中草药高效种植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有效提升了林场的效益。至2023年,全市已发展林下种植中药材面积2.77万亩,实现林下种植产值3.2亿元。目前,吸引65家中药材相关企业参与发展林下经济,包括2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家庭林场和31家专业合作社。林下空间流转机制的创新实施,有效推动了“林药共生”模式的深度发展,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生态产业体系。

686e1ee34712e.png

邵武市科技特派员、邵武林下中药材科技小院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副教授邹小兴查看三叶青生长情况

686e1eef0d378.png

邵武市科技特派员、邵武林下中药材科技小院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副教授邹小兴与林场工作人员讲解铁皮石斛生长习性与种植要点

686e1efde60e7.png

科技小院师生在试验田内开展林下中药材调查取样

 “科技小院不仅是实践平台,更是育人载体。”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邹小兴副教授指出,“本科生入驻机制”机制通过“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让学生“脚下沾泥、心中有光”。不少学生因实践经历明确职业方向,毕业后选择返乡投身农技服务。

“我们既是学习者,也是服务者。”驻院教师林协全说。科技小院技术已辐射带动周边6000亩基地,此举不仅增加了林场年收入200多万元,还使周边农户年收益达到500万至600万元,真正走出了一条“绿富同兴”的生态经济发展新路。

从“靠山吃山”到“科技兴山”,二都林场的实践证明:当科技特派员把创新种子播撒林间,当科技小院让实验室与林地零距离,传统的绿水青山就能蝶变为高质量发展的“生态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