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德福鼎市的青山绿水间,有一个曾经的 “中国扶贫第一村”—— 赤溪村。如今,这里正以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书写着新时代的精彩篇章。
走进赤溪村,平坦宽阔的长安新街两侧,张灯结彩,农家小院里欢声笑语不断,一幅和谐宜居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曾经,赤溪村的贫困状况令人揪心,1984 年,《人民日报》的一封读者来信,让赤溪村的贫困展现在世人面前,也拉开了全国扶贫工作的大幕。
多元产业,筑牢振兴根基
十年来,赤溪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产业发展是赤溪村乡村振兴的基石。
2013 年,大学生杜赢返乡创办茶叶加工厂,大力推广生态茶园基地化管理。但是万事开头难,一位刚从象牙塔里走向社会的年轻人,如何迈出创业第一步?所幸的是,赤溪有大量茶园,他选择了从事正处于上升期的福鼎白茶产业,到老茶厂拜师学艺,到全国各地学习茶园管理......
赤溪村。福鼎宣传部供图
“创业过程也曾遇到重重困难,受到了多方的支持和帮助,我很感激。”杜赢告诉记者,创业十年多,现在他有了自己的茶业公司、还有2000多平方的标准化厂房、全国30多家的经销商,每年大概有七八百万的营收,也能带动当地茶农收入翻一番,带动本地及周边农户400多户。
赤溪村村貌。福鼎宣传部供图
茶叶作为支柱产业,曾面临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在村 “两委” 引导下,赤溪村将全村茶园标准化管理,统一约定 “不用除草剂、不用化学农药、施有机肥” 等。如今,赤溪白茶声名鹊起,村里还建设了创客直播间,畲家妹子变身带货主播,将茶香远播全国各地。2024 年,赤溪村茶叶产值达到176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近4万元。
除了茶叶,赤溪村还不断探索产业多元化。周秦福是赤溪村的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2024年年底,在村 “两委”的支持下 ,他创新推出在茶园里套种杏鲍菇。
“菌包的成本只要出个运输费用即可,成本低,且在茶园套种后还能出两茬菇,茶园套种杏鲍菇,不仅能增加农民收入,菌包还能转化为生物基质肥营养茶树,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周秦福介绍道。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日益改善的交通环境,赤溪村的乡村旅游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村里引进外来资本,打造了玻璃栈道、竹筏漂流、溪畔露营等多元化旅游项目,还探索发展乡村研学。乘着旅游产业的东风,村民们纷纷开起民宿、农家乐,在家门口吃上了 “旅游饭”。
跟随老公16年回村创业的曾庆兰,看到赤溪村旅游业的前景,修缮了自家房子,开起了民宿,她告诉记者,虽然只有5间客房,每年也有五六万的收入。
据统计,赤溪村2024年全年旅游人次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35 万元。
全面建设,提升乡村风貌
福鼎市实验小学赤溪校区。东南网记者 潘月容 摄
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赤溪村在多个维度全面发力,提升乡村风貌。在教育资源建设上,挂牌成立实验小学赤溪校区,让村里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极大地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为乡村的长远发展培育人才。
赤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福鼎宣传部供图
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坚持移风易俗,科学制定村规民约,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村民的精神世界也富足起来。
赤溪村村委楼内农家书屋。东南网记者 潘月容 摄
“19年牵头创立了畲歌队,身边很多妇女都加入进来,一起唱畲歌跳畲舞,幸福生活有滋有味。”聊起身边的变化,赤溪村村民钟丽眉喜上眉梢。
在基层治理上,赤溪村积极探索新模式,建立 “六事” 制度,即 “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民事民督”,及时化解群众矛盾,促进了民族团结,营造出和谐稳定的乡村发展环境。
同时,赤溪村的生态环境得到精心呵护,畲族文化传承也有序推进。当地秉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理念,植树造林、治理污水,让赤溪村的山水底色愈发亮丽;对杜家堡等古民居保护性修缮,传承畲族服饰、歌舞、传统手工艺,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如今的赤溪村,村民生活富足,精神饱满。相信在未来,赤溪村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记者 潘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