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图俯瞰,漳浦县宛若一只伸向大海的“山海之手”,呈“西北高、东南低”的阶梯状。作为沿海县域,“山区水丰,沿海水荒;夏秋盈满,冬春匮乏”是长期困扰漳浦人的一块心病。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制约着漳浦的发展。近年来,漳浦县大力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出台《漳浦县水网建设规划》,以“统筹山海、西水东济、北水南引”为蓝图,构建起多源并济、互联互通的“水长城”。
筑库兴源
清晨6时,漳浦县绥安镇的王阿婆拧开水龙头,若有若无的土腥味,让她眉头紧锁——供水不足,又掺鹿溪水了。这样的场景,在漳浦县城及周边乡镇曾是常态。其背后,是漳浦县水资源配置的深层矛盾。
“我们面临双重困境。”漳浦县委书记陈爱棋站在水利工程图前分析道,“首先是资源性缺水,全县水资源总量捉襟见肘;其次是工程性缺水,现有供水设施难以满足用水需求。全县大部分的水资源都集中在西部山区,东部地区的用水矛盾尤为突出,仅联盛纸业等龙头企业日用水量就达数万吨,加上县城居民的生活用水,日均需求量较大。”
每年的枯水季节,尤其是最严峻的12月至次年3月,当地梁山、澎水两座水库的蓄水量不能满足居民用水需求,不得不从鹿溪补充供水。虽然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但口感与水库供水存在差异。“为解决这一难题,从2023年起,我们围绕‘水源在哪里’‘水厂怎么建’‘水网怎么联’三个重点,实施水利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陈爱棋说。
水源在哪里?就在南浦乡山峦中。位于这里的省重点项目朝阳水库建设进入冲刺阶段,18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巍然矗立,工人正在坝面进行面板接缝的精细施工,水轮机等核心机电设备的安装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
“拦水坝已经建设完成,输水系统的‘神经中枢’——取水塔、交通桥及启闭机房正加紧建设。整个工程将于2025年底全面完工,2026年汛前下闸蓄水。”水电十六局项目部生产经理何鹏飞说。
作为九龙江南溪上游控制性工程,朝阳水库总库容4342万立方米,总投资15.13亿元。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集灌溉、供水、发电于一体的水资源调配枢纽,年均供水量达8337万立方米,新增保灌面积4.21万亩。
“它将为漳浦县城水厂、中部水厂和西北部水厂提供稳定优质的源头活水,日供水规模可达13.6万吨,惠及约50万人口。”漳浦县水利局局长柯志伟表示,朝阳水库建成后,全县中型水库将增至7座,按照当地水利部门规划,“十五五”或“十六五”期间可再增建1至2座水库,优化全县水资源配置格局。
如今,漳浦县正在打造一个多层次的供水体系——以朝阳水库、澎水水库、梁山水库等5座中型水库为供水水源,同时新建和改造5座现代化水厂,最终形成六大供水片区协同联动的格局。
联网补网
在漳浦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中部片区,记者看到,万安水厂(一期)工程已竣工,翻板滤池等核心设施全部就位。“万安水厂的供水服务范围覆盖绥安镇、赤土乡等78个建制村,近期受益人口达22.33万。通过新建水厂及配套管网,取代原有分散、老旧的小型水厂或自备水源,实现水源统一净化处理,确保农村居民喝上干净水、放心水。”省水投集团漳浦水务公司副总经理洪建中说。
目前,漳浦县通过水库建设与水厂配套同步推进、新建与改造水厂相结合的方式,已在县域东西南北中5个关键区域完成骨干水厂的战略布局,初步构建起全县供水系统的核心骨架。
“时间上不均衡?我们用水库来‘削峰填谷’——汛期把富余的水存起来,旱季再平稳释放。空间上不均衡?就用东西管网来‘乾坤大挪移’——西北水多,通过密布地下的供水管网,精准调配到东南‘解渴’。”省水投集团漳浦水务公司董事长王坚说。
如今,从水库直通水厂的“生命线”主干管网已建成,为后续工程打下了关键基础。当地还投入7.12亿元建设“毛细血管”,在深土、六鳌等7个长期饱受缺水之苦的沿海乡镇,织就一张总长3132.3公里的村级供水网。
在漳浦县水工程调度指挥中心,电子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县水库的各项数据:水位、雨量、渗流、位移……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就能调取任意一座水库的360度全景画面。这标志着漳浦县智慧水利系统已全面投入使用,为水旱灾害防御装上了“智慧大脑”。
“过去巡查水库要靠‘铁脚板’,现在有了‘千里眼’。”漳浦县水利局高级工程师陈建贤介绍,新投入的智慧水利系统构建起“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网络,通过在全县水库安装的智能传感设备和视频监控,配合AI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从人工巡查到智能监控的跨越式转变。
这套系统在去年防汛中大显身手,系统累计发出预警信息数百条,为防汛调度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此外,该系统还创新采用了“视频血缘关系”技术,能对水库重点部位进行智能识别。
目前,系统已预留了中型水库、水闸等模块的接入空间。漳浦县正在编织一张覆盖全域的水利物联网。未来,这套系统还将拓展至河道堤防、灌区管理、城乡供水等更多领域,真正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县”的智慧化水利管理新格局。(记者 苏益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