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昨日16时许,在平潭象鼻湾海滩,福建省海洋生态文明促进会、团区委等单位开展中国鲎种群修复增殖放流生态研学活动,5000尾中国鲎幼苗成功增殖放流。
现场,专家为志愿者们展示中国鲎幼苗,介绍中国鲎的生长习性。随后,志愿者们在专家指导下,在海潮与滩涂交界处放流了这批中国鲎幼苗。志愿者陈奕凡第一次参加中国鲎增殖放流活动,他希望通过增殖放流活动,让更多中国鲎继续繁衍下去。
据了解,中国鲎是一种海洋节肢动物,是动物界少数现存的“活化石”,2021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平潭历史上中国鲎产量曾居全国前列,海坛岛西面及大练岛潮间带的滩涂,是中国鲎良好育幼栖息地。
“我们在平潭连续多年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并调查发现象鼻湾具有一定数量的中国鲎野外种群,说明比较适合中国鲎幼苗生长。”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工程师陈志说。
目前,福建省海洋渔业部门联合相关高校建立了中国鲎幼体自然种群研究观测点,通过每年的调查工作掌握种群的动态变化,并持续多年开展属地化大规格种苗培育研究工作。
“我们会继续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中国鲎监测工作,在平潭寻找适合中国鲎生长的海滩,并持续开展生态研学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保护中国鲎。”福建省海洋生态文明促进会会长方垂弘说。(融媒体记者 林舒玲)

在线读刊
微信 
微博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