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世界地质公园创建工作纪实
连城冠豸山风光
中国虎园里的华南虎
客家民俗闹春田
历经漫漫申报之路,凝聚多方心血汗水,位于福建省龙岩市的龙岩地质公园于欧洲中部时间3月27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19次会议上,正式被批准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
神奇的自然风貌
龙岩世界地质公园,这块镶嵌在闽江、九龙江和汀江三江源头的瑰宝,横跨新罗区、上杭县和连城县,占地面积2175平方公里。这片土地,绿意盎然,山水交融,孕育了冠豸山、梅花山、紫金山、黄连盂等地质奇观,动植物生态系统繁盛多样;这里的人文底蕴深厚悠远,雕版印刷、十番音乐、土楼营造技艺、闽西汉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记忆,传承着地域情感的独特韵味。
龙岩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申报,不仅是国际对其丰富地质景观、优质生态环境及深厚文化底蕴的认可,更是对其罕见地质多样性的肯定。公园内囊括了花岗岩时代多样性、岩石类型多样性、构造背景多样性、地质作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等五大特征,拥有众多独一无二的地质遗迹景观,如梅花山大型复式花岗岩体、紫金山高硫化浅层低温热液铜金矿床、冠豸山巨厚红层沉积和丹霞地貌等世界级地质宝藏。
同时,公园还坐拥顶级生态资源,其中的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堪称“北回归荒漠带上的一颗绿色翡翠”和“生物物种基因库”,近期更在苔藓植物调查中发现了近70种福建新记录种及6种中国新记录种。紫金山铜金矿床则是世界级的高硫化浅层热液金属矿床,其发现对我国乃至全球铜金矿床勘探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外,龙岩世界地质公园还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客家文化资源,拥有闽西客家元宵节庆、闽西汉剧、四堡雕版印刷技艺等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内的诸多景点和遗址均享有国家级品牌荣誉,包括龙岩国家森林公园、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梅
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古田国家AAAAA级旅游区以及全国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等17个重量级头衔。
追溯地质历史,龙岩世界地质公园跨越了志留纪、二叠纪、白垩纪等多个地质年代,展示了玄武岩、砂砾岩、花岗岩等23种岩石类型。
龙岩世界地质公园的成功申报,标志着龙岩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当地干部群众纷纷表示将以新身份迎接挑战,珍视这份宝贵的无形资产,持续推动自然资源保护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期书写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发展新篇章。
一脉青山,一部奋斗史
2016年9月,龙岩市委决定启动一项意义深远的计划——整合连城冠豸山、梅花山、上杭紫金山等地域优势资源,正式启动第十批“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征程。为确保申报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市政府集结精兵强将,从相关部门挑选了一批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搭建起专门的工作机构,以此为契机,开启了一场全民参与、举全市之力的申报行动。
2017年,申报工作步入实质性阶段。3月,龙岩市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在中国地质科学院举办专题汇报会。4月初,中国地质科学院专家组来到龙岩,实地考察了冠豸山、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金山国家矿山公园和龙岩国家森林公园等地,一致肯定了龙岩地区丰富的地质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承诺将全力支持龙岩在矿产、地热资源规划与开发领域的教学合作。5月,最终确定由福建地调院携手深圳地质局共同组成申报工作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团队,他们深入一线,全方位开展了申报范围划定、地质地貌调查、生态环境评估、历史文化遗产梳理等工作。7月6日,龙岩申报世界地质公园首次研讨会在各方瞩目中召开,汇聚了国土资源部中心咨询委员、中国地矿经济学会等20位业内权威专家。11月,申报材料初稿在京通过初审,龙岩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随之成立。2018年1月,龙岩地质公园凭借卓越的资源禀赋和扎实的申报准备,经国土资源部严格评审,成功被确定为中国于2019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的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单位。2020年2月,龙岩地质公园再进一步,荣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名录,正式步入国际评估流程。
直至2023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派专家团队亲赴龙岩进行实地考察评估,并对龙岩地质公园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意味着龙岩历经八年的辛勤耕耘,终于迎来了丰硕的果实,成功跻身世界地质公园行列。
龙岩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不标志着我市在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这一成果有力提升了龙岩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显著提高了龙岩的国际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丰富了城市旅游的品牌内涵与形象,有力推动了龙岩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作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龙岩世界地质公园在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不仅有利于我市利用这一国际平台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提高龙岩在全球科学文化领域的地位与影响力,而且能够有效促进本地旅游业的增长,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将进一步强化地质遗迹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讲述中国“龙岩模式”下的绿色发展故事。
四园荟萃,展示多元地质与生态魅力
龙岩世界地质公园以龙岩梅花山、连城冠豸山、上杭紫金山为核心,融汇周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科学价值、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并重,生动诠释了地球演变历程和生态系统的奇妙多彩。
连城冠豸山作为中国典型的单斜式丹霞地貌,被誉为“北夷南豸,丹霞双绝”和“客家丹霞第一山”。这里,70余处巍峨耸立的丹霞石墙群,狭窄险峻的流水侵蚀峡谷,秀美的单面山峰丛,以及四季常青的天池和水蚀沟槽,构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丹崖赤壁与碧水相映,绿树与丹崖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独具特色的色彩画卷,展现了自然界中的阳刚之美和神秘之美,成为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家园。
龙岩梅花山犹如镶嵌在“回归荒漠带”上的一颗璀璨翡翠。这片广袤的原始森林覆盖面积达2.2万多公顷,拥有千米以上的高峰70余座,生态环境独特,物种繁多。区内拥有2800多种植物、70余种国家保护珍稀植物,1800多种昆虫,以及包括世界罕见的金斑喙凤蝶在内的320种陆栖动物,成为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梅花山因其独特的生态价值,于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1992年更是荣膺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选的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
上杭紫金山铜金矿床堪称世界级的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金属矿床,其特殊的“上金下铜”成矿分带现象如同“铜娃娃戴金帽子”,不仅为中国铜金矿勘探史书写了重要一笔,更为全球矿床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例。紫金山在有效开发的同时,高度重视地质遗迹保护和绿色矿山建设,“紫金山绿色矿山建设案例”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出版物《GeoparksGoing Green》,彰显了其在地质遗迹保护与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果。
龙岩地质公园不仅是地球演化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公园通过强化科普教育、研学旅游等活动,让公众更加深入理解地质公园理念,共同参与到地质遗迹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中来,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后代留下宝贵且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财富。
绿色发展,生态红利共享繁荣
龙岩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成功后的崭新起点,预示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已经启航。龙岩市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紧抓机遇,深度挖掘生态资源潜力,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升级,致力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持久的综合竞争优势,绘就一幅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发展蓝图。
在取得世界地质公园这一金字招牌后,市委市政府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深知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依托世界地质公园内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打造绿色农业和林业产业链条,发展林下经济,如种植铁皮石斛、红薯,养殖白鹜鸭,采集加工兰花、高山茶叶等生态农产品,这不仅有利于壮大本地绿色产业,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借助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号召力,积极通过线上线下的营销渠道,推广这些地方特色产品,推动本土经济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充分运用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效应,整合优化公园内的文化旅游资源,精心设计多元化旅游线路,涵盖地学探索、地质研学、自然教育等多种体验形式。尤其在推进古田梅花山文旅康养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巧妙融合森林康养理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地质公园的魅力,享受到旅游产业带来的实惠与发展红利。
在科研与教育领域,龙岩世界地质公园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深化地质遗迹、生物多样性以及客家文化的学术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力与创新能力。
着眼长远,市委市政府积极筹划一系列世界地质公园能力建设项目,力争获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与项目资金,用于完善公园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游客中心、停车场、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的服务质量和承载能力,确保旅游业高效有序发展,进而提高城市旅游接待水平和整体管理水平。
在扩大国际影响力方面,龙岩世界地质公园积极参与各类国际交流活动,通过精彩的推介活动让全世界认识龙岩、了解龙岩的地质、生态及文化魅力,逐步将龙岩推向世界舞台,提升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保障地质公园的有效管理和持续健康发展,龙岩市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不断强化龙岩地质公园保护发展中心、地质公园博物馆及三县(区)地质公园管理人员队伍,加大对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公园的整体运营与管理水平。
展望前路,龙岩世界地质公园正以坚定的步伐,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基石,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人为本,兼顾多方利益,将地质公园打造成集科研、教育、旅游、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平台,使这片生态宝藏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惠及民众,造福一方。(通讯员 吕洪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