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二苏大 』印发的《乡苏工作的模范<二> ——才溪乡》油印单行本。

中央苏区有名的上才溪和下才溪,属于福建省上杭县的才溪区,才溪区在1933年10月重新划分行政区后有8个乡。在领导创建中央苏区的伟大斗争中,毛泽东深入到上下才溪乡开展调查,总结和指导了才溪人民的革命斗争,并于1933年11月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原名为《乡苏工作的模范(二)——才溪乡》)。这篇著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革命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不仅树立了苏维埃政权下才溪各项建设的光辉典范,也树立起中国共产党人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

毛泽东到才溪乡调查的第一个原因是为了纠正苏区建设中的主观主义错误。在主持和领导中央苏区查田运动和经济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坚持了正确的主张。当时有人认为在革命战争环境中没有进行经济建设可能,而轻视或取消经济建设,还有许多人不明了经济建设工作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性,甚至还有许多地方政府没有着重讨论经济建设问题。毛泽东认为这些错误观念和做法如果得不到纠正,无疑会削弱苏区政权,损害反“围剿”战争。因此,他坚持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观点,深入才溪乡开展社会调查,以大量苏区建设的铁的事实作为有力武器,“去粉碎一切机会主义者的瞎说”。

第二个原因是为全国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简称“二苏大”)的召开做准备。起草苏维埃中央政府两年来工作报告为大会召开做准备,成为毛泽东前往才溪乡调查的直接动因。毛泽东的这次调查,是为了总结苏维埃建设的经验,把它们提供给“二苏大”,作为典型向大会推荐,以推动全国苏维埃革命的巩固与前进。才溪乡正是苏区建设的一个先进典型,它的许多先进事迹,当时不断被《红色中华》《斗争》《青年实话》等报刊广泛宣传。因此,毛泽东选择以才溪的经验作为先进典型进行推广,来促进苏区的各项建设。

1933年11下旬,毛泽东一行风尘仆仆来到上杭才溪乡进行了为期10多天的调查。在才溪,他多次组织乡级工作同志和普通农民,先后召开了一系列调查会。调查会既全面又具体,按照事先拟定的提纲进行。毛泽东口问手写,亲自手写记录,还经常同与会代表展开认真的讨论。对听不懂的客家话,他就请上才溪乡的文书阙邵光帮忙翻译。毛泽东讲话幽默,深入浅出,谈笑风生,还不时起身给参加会议的群众发烟和倒茶,气氛十分融洽。很多干部和群众感到不好意思,而他却笑着说:“我请你们来,你们就是我的先生,学生对先生理应谦恭嘛。”会上有问有答,还有讨论,被调查者据实回答,开会气氛活跃而热烈。他的平易近人,给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晚上开调查会时,看见个别女同志打瞌睡,毛泽东便停住手中的铅笔,打趣地问道:“进入梦乡,便可和男人团聚了。男人当红军去了,你们想不想他们?会不会变心啊?”听了毛泽东的问话,妇女们不禁笑了起来,连连摆手道:“想是会想,但唔(不)会变心,男人上前方打白狗子,我们在后方搞生产支前,前方后方心连心都是干革命!唔(不)会变心哩!”于是,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再也没人打瞌睡了。

除召开调查会外,毛泽东还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他到红军公田参加生产、检查生产,还深入到红军烈士林俊、外出苏维埃干部王兴旺、贫苦农民银连子、孔菊姑、太生子等家里同他们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各项要求。有一次,他看到群众在劈柴,就主动走上前去帮助劈柴,一边劈柴,一边调查。毛泽东鼓励大家,“干革命要坚决勇敢,不怕牺牲;搞好物资交流,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搞好生产,保证群众吃饱穿暖,建设根据地,保卫苏区政权。”同时,毛泽东热情劝勉乡苏维埃干部要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既能和群众一起闹革命,又能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如群众的劳动问题、生活问题、疾病问题都要帮助解决,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动群众互相帮助。

经过一系列调查活动,毛泽东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11月26日夜晚,他在马灯前奋笔疾书,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全文9300多字,根据行政区划、代表会议、此次选举、乡苏下的委员会、扩大红军、经济生活、文化教育七个方面的情况,对才溪人民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拥军优属、文化教育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充分肯定了才溪乡的光荣成绩。在才溪乡调查之后,毛泽东为全苏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1934年1月,“二苏大”在瑞金召开,他亲自把“中央苏区模范区”的奖旗授给才溪人民,并把《才溪乡调查》作为大会材料发给到会代表学习,向全苏区推广了才溪乡的先进典型经验。此后才溪乡和长冈乡一起成为苏区其他各县、区、乡学习的榜样,对苏区各方面的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才溪乡调查体现了毛泽东一贯提倡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始终坚持“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重要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那些理论脱离实际、一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一切只从本本和上级指示出发而不联系具体实际的错误倾向。才溪乡调查,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制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树立了光辉典范!(钟日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