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会议旧址群·苏家坡圳背岩洞 胡家新 摄

最近,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推出系列纪录片《“党史六对”启示录》,引发观众热议。“党史六对”指的是“荷树对”“洞前对”“枣园对”“甲申对”“窑洞对”“赶考对”。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党史六对”,是对历史经验的凝练总结,蕴含着我们党制胜的法宝。今天,联系现实重温“党史六对”,对于我们汲取历史经验,开创新的伟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荷树对”。1928年在井冈山,毛泽东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在黄洋界的一棵荷树下歇脚时,他问身边的红军战士:“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有的说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说看到湖南。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从而表现出宽广的世界眼光。1936年,到访陕甘宁边区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样评价毛泽东:“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1947年,到访延安的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称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思想深刻、头脑敏锐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与她具有宽广博大的世界眼光密不可分。“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时下,面对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我们更要有宽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借助马克思主义这一观察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洞察世事,准确预判,坚持以战略思维谋发展、以战略定力迎挑战,党和国家的事业必将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洞前对”。1929年秋,毛泽东和邓子恢在闽西苏家坡村圳背岩洞前散步时,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责任是什么?邓子恢虽然不乏领导经验,但并没有从理论上思考过这一问题,一时语塞。毛泽东接过话题说:“依我看,领导者不应有什么特殊性,领导者的任务就是当群众的‘传达员’”。他还对如何当好传达员进行了细致解释,让邓子恢受益匪浅。

毛泽东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这形象地说明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回答了为什么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回首来时路,我们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保持着马克思主义的本色。新时代,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好“四下基层”这一联系群众的重要抓手,不断巩固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一定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实现我们既定的奋斗目标。

“枣园对”。延安时期,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陈云在此休养期间,先后三次向毛泽东请教——怎样才能少犯错误或者不犯大错误?陈云曾以为,自己过去犯错误,是由于经验少。毛泽东却告诉他,不是经验少,是思想方法不对头,并要陈云学点哲学。

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要获得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就要读一点哲学,因为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是聪明学。学点哲学,懂得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很多事情就容易看得更加明白和透彻;懂得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处理具体矛盾问题时就能多一点远见和智慧。因此,我们要读一点马列和毛泽东哲学著作,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于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就能把思想方法搞端正,把工作方法搞对头,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更具创造性、更合规律性,不断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甲申对”。1944年,郭沫若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讲述了李自成在农民起义军占领北京后被胜利冲昏头脑,最终迅速失败的历史悲剧。毛泽东对此文十分赞赏,并推荐给全党认真学习,警醒全党“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毛泽东在给郭沫若的复信中说:“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患意识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智慧,居安思危是历史昭示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应对挑战中壮大,始终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毛泽东以李自成为教训,告诫全党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给全党敲响警钟;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这是给全党的清醒剂。牢记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刻认识现实的风险挑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就不会在喝彩声中迷失自我,而永葆其不断进取的革命精神。

“窑洞对”。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之时,在延安的窑洞里,面对黄炎培提出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之问,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一直是我们党的领导人深刻思考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窑洞对”:“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党的自我改革不动摇,同时用好人民监督这一法宝,我们党就能永葆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坚如磐石。

“赶考对”。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启程前往北京。出发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赶考之喻寓意深刻,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考出好成绩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正是因为具有强烈的赶考意识,一路走来,我们党都能考出好成绩,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新时代、新征程亦是新考场、新考试,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不懈奋斗的“赶考状态”、攻坚克难的“赶考勇气”、坚守初心的“赶考本色”、锤炼过硬的“赶考本领”,就能不断考出好成绩,交出好答卷,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向贤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