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抗日先遣队清流田口驻地旧址——肇元公祖屋

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赖坊驻地旧址——九郎公祠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央苏区时期唯一向东进行长征的红军部队,这支队伍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减轻中央革命根据地抗击国民党军队的压力,为主力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做好准备,孤军深入闽、浙、皖、赣等地,行程5000余里,进行大小战斗十余次,指战员大多牺牲在战场上,最后仅剩几百人成功突围转战至浙南开展游击战争。

清流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对国民党统治,开展建党建政、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实践活动的重要区域。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其中一部途经清流,留下了光辉印记。

据有关资料显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清流的大致情况是:

先遣队从安乐进入清流。据宁化县党史资料,1934年“7月7日,中共中央决定寻淮洲、粟裕等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宁化的上曹、下曹等地宿营,后进入清流境内”,“7月13日,红军抗日先遣队由清流向赖坊、官坊进击。14日抵田口宿营,15日陆续向石炭(灰)岭、黄沙窑方向进军”。同年7月,国民党军的相关战报亦称:“伪七军团于元(十三)日左右由安乐方面窜连城东北之小堂前、上琴、黄沙窖一带,旋经小陶附近窜向宁洋之香寮”。

红九军团担负掩护任务。开国中将赵镕《长征日记》及国民党军相关战报中有关红七军团行动的描述,是研究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清流除塘前之外开展革命行动的重要史料。赵镕《长征日记》在1934年7月18日这天写道:“下午5时多,(红九军团)进到燕塘(即清流沙芜塘)一带,军团部和供给部均在燕塘宿营,今天行程约75里。七军团也是路经此地的,据老百姓说,前两天就有一批红军过去了。”此处所指“七军团”应当就是从安乐进抵田口宿营,尔后经秋口至沙芜塘的北上抗日先遣队一部。

于田口决定再分兵。综合前文所述,7月14日晚,北上抗日先遣队一部由安乐进抵田口。7月15日离开田口村时,出于某种因素考虑或是接到上级命令,红七军团进入清流的这支队伍又兵分两路继续进发。一路经秋口至沙芜塘宿营,尔后经安砂到永安城附近;一路向赖坊、官坊进发,经罗坑、吴家前往塘前石灰岭、黄沙瑶。据传,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田口黄氏肇元公祖屋宿营,其间还与田口游击队在祖屋旁边的树林里进行军事训练。这支队伍在途经赖坊、官坊往塘前方向行进中,还趁机攻打赖坊“新世第”大屋和罗坑梅哩树下土堡,惩处负隅顽抗的土豪劣绅。

塘前会合进击永安。永安是北上抗日先遣队活动的重要区域,7月15日红七军团在小陶石峰村发布抗日宣言,七、九军团行进方向最后都指向永安城。塘前是清流东南与连城接壤的重要区域,因境内多山,地方红军和红色游击队长期在这一带活动。塘前“宝鉴堂”是北上抗日先遣队驻地旧址,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塘前附近,由赖坊、官坊进抵塘前的红七军团一部,与由长汀方向来的红七军团主力胜利会合后,继续经小陶、洪田等地向永安城进击。

北上抗日先遣队为何要分兵途经清流?

一是继续招募补充兵员。红七军团出征之前,刚打完一场战斗,人员伤亡严重,需要临时补充大量新兵和武器装备。同时,中央交付部队随带的宣传品就有三百几十担,连同部队的后勤物资及炊事担子,总共五百多担。如何将这些宣传品安全有效运抵敌人后方,发挥“投枪、匕首”的作用,在当年交通运输极端不便的条件下,需要大量人力进行搬运。为此,红七军团进入闽西后决定继续在宁化、清流等苏区招募补充兵员,担负挑运工作。因为田口、沙芜塘、赖坊、李家等地基础条件较好,群众觉悟高,补充兵员更加容易。当年,田口、沙芜塘、赖坊、罗坑等地均有贫苦群众加入挑运队伍,有的更是直接参加红军跟随队伍北上抗日。

二是确保宣传品等物资安全运送。红七军团出征之前,中央在印刷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在长汀等地赶印了大量宣传材料,供沿途宣传和散发、张贴,红七军团必须充分考虑如何才能更加安全有效地将这些宣传品运往目的地。1933年7月,东方军入闽作战,解放清流南面大片区域,特别是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清流苏区政权建设达到鼎盛。此时,红七军团一部选择途经清流,完全在苏区政权所控制下的“安乐—田口—秋口—沙芜塘—安砂”红色交通线上行军,可以避开国民党军队和刀团匪的干扰,沿途还有苏区红色武装力量协助和老百姓的支持,相对更加安全。担负掩护和配合红七军团行动的红九军团进入闽西,也选择经行清流境域,其部分行进路线与红七军团一部有重叠。

三是沿途打土豪征集粮秣。由于中央和中革军委作出由红七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时情况非常紧急,作出决定非常突然,红七军团在未进行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即行出征,粮秣准备十分仓促,只能在行军途中加强征集。为此,红七军团决定让一部途经清流境域,不单考虑在清流境域挑运宣传品相对安全,还因为清流田口、秋口、沙芜塘、洞口、赖坊、官坊等地都是重要粮食产区。相传,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一部途经赖坊时,刀团匪闻风而逃,红军打开土豪粮仓,收缴一批粮食,将一部分粮食分给贫苦群众,给予反动地主武装沉重打击。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清流留下光辉足迹,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实现了“北上调敌,抗日宣传”目的。先遣队通过一路上的宣传极大地调动沿途民众抗日救国热情。此后,清流一大批热血男儿踊跃参加国民政府组织的对日作战。至1944年1月,清流共征集兵员1700余人奔赴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山东等地战场参加对日作战,阵亡1300余人。

实现稳固东区门户的目的。苏区清流东邻永安、归化,西靠长汀、宁化,南接连城,北连宁化、归化,是中央苏区东边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红七军团决定由一部途经清流,不只是图安全便利,还有顺便进一步稳固中央革命根据地东边门户打算。红九军团接替红七军团对永安城继续包围,从而实现调动、牵制和打击敌人的目的,减轻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东面战场的压力。

壮大地方红色武装,畅连红色交通。红七军团一部途经清流田口、秋口、沙芜塘和赖坊、官坊、罗坑、吴家、塘前等村,都加强与沿线苏区政权和游击队联系,沿途打击刀团匪和地主反动武装,既利北上抗日行动,同时对巩固苏维埃政权也起到促进作用。为帮助地方游击队提高作战能力,红七军团一部还特意留下一批枪支弹药给清流独立营,这些装备在此后进一步打击刀团匪,巩固苏区政权,抵御国民党军的进犯和保卫苏区清流战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它途经各地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有力地推动抗日救国运动的发展并调动与牵制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的兵力,既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又扩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其功勋必将永载史册。(王宜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