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宁德第八批援疆干部认真做好新时代对口援疆工作,大力推进援建项目落实,续写新时代“山海情”
从祖国的东南沿海来到西北边陲,三年来,许许多多宁德援疆干部不远千里与当地干部一道谋发展,在产业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交流交往等方面积极献策献力,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浓浓情谊,续写了新时代“山海情”。
“做好传帮带,让边远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医疗服务”
呼图壁县各个乡镇距离远、人口分布分散,许多群众尤其是边远地区农牧民群众就医十分不便。刚到呼图壁,阮召杰就感受到了当地百姓对援疆专家的敬重、当地医生对先进技术的渴望。
2021年11月,听说呼图壁县中医院来了一位援疆医生,饱受疾病困扰的孙老爷子慕名找到了阮召杰。78岁高龄的孙老爷子4年前发现左侧腹股沟区肿物,随着时间推移肿物越来越大,已两年无法正常下楼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他辗转多个医院,却因岁数较大且基础病较多,多家医院不愿冒险为其手术。阮召杰接诊后组织全院多科室进行会诊,综合多种因素决定实行腹腔镜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当月,手术成功完成。
阮召杰的到来,填补了呼图壁县中医院一项项技术空白。在他的指导下,该院医生首次独立完成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实现一系列“零”的突破。他还积极与宁德援疆分指牵线搭桥,为医院送去一台腹腔镜模拟器,极大解决医院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底子弱的困境。
传播先进医学理念、手把手教学……在呼图壁县人民医院,援疆医生侯俊霞是神经内科医生,也“充当”影像医生。
为让年轻医生尽快提高临床诊疗技能,侯俊霞在查房过程中详细讲解分析、手把手教授,指导年轻医生规范书写病历。她充分结合临床和影像优势,发挥传帮带作用,让受援单位临床医师既巩固了临床知识又提高了读片技能。
据呼图壁县委副书记、福建援疆宁德分指挥部指挥长于洋介绍,近年来,为满足辖区群众就医需求,宁德援疆分指投资450万元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购置医疗车等急需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并先后开展手术845台、诊疗15097人次,进一步增强当地转运、救治等基础性医疗保障能力。
为方便边远地区农牧民看病,援疆医疗专家还定期深入各村(社区)开展义诊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通过组织送医下乡,为农牧民检查身体、赠送药品、宣传健康知识,帮助偏远地区群众解决看病难题,也使党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落到了实处。”援疆医生魏晨霞说。
“提高造血能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作为呼图壁县的第一位援疆教研员,担任呼图壁县教育局教研员、局长助理的蔡新声始终心系当地的教研工作。
课堂听课评课、开设讲座……为帮助培养更多青年教师,蔡新声因地制宜发挥特长,在呼图壁职业技术学院、雀尔沟小学、县二小等学校组织教研活动,促进各方交流交往。她通过师徒结对做好“传帮带”,倾囊相授培养优秀青年教师,得到当地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常常有校长和老师来电:蔡老师,明天您来我们学校吧,参加我们的教研。
呼图壁四中是宁德市“组团式”援疆支教的学校。在参与支教的日子里,邓健就致力将优质课堂和先进教育理念带给学校,提升受援地教育教学水平。这些年,他还先后多次联系出版社、企业家为学校捐赠图书、体育用品、办公设备等,努力改善教育教学软硬环境。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在邓健看来,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外,援疆教师还要做好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高“造血能力”,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组团式”援疆,变“输血”为“造血”,对口援助为当地教育教学带来了可喜变化。宁德援疆教师团队不断融合教育理念,积极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努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3年来,62名教师开展“结对子”“一帮一”等活动,开展专题讲座57场1848人次、名师论坛19次、县(校)级听评课和公开课582节,撰写调研文章13篇,发表论文5篇,持续推动呼图壁教育走向优质。
“每一笔钱都要花在刀刃上,造福当地群众”
“欢迎新进直播间的朋友们,可以看一下二号链接——芦荟棉轻奢四件套,在我身后就是生产车间……”镜头前,杨泽涵正在直播带货。
杨泽涵是呼图壁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暑期来到新疆唯美棉品家纺有限公司实习。“感谢宁德援疆分指为我们学校搭建的电商直播间,在校期间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电商直播技能。”杨泽涵说。
2021年11月11日,宁德援疆分指投资150万元打造了呼图壁县电商创业综合示范基地,该基地设在呼图壁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培养更多本土电商人才,呼图壁县商务和工信局副局长、宁德援疆分指产业项目组组长陈成清牵头组织成立了呼图壁县电子商务协会,开展以商招商引资活动,打造宁德新疆昌吉特产馆,搭建多个平台,增强产业“造血”能力。
为保障每一笔项目资金都用在刀刃上,真正造福当地百姓,陈成清对待每一个项目都事无巨细,石梯子乡白杨河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便是其一。
位于白杨河村的天山花海景区资源丰富,但是基础设施薄弱。为带动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宁德援疆分指利用三年时间,实施白杨河村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主要包括农牧民活动场地硬化、汽车影院、农产品交易区、研学教育基地、科技馆改造提升等9项建设内容。“我们持续投入资金,加大白杨河村建设,真正造福当地百姓,也不枉历届援疆干部对白杨河村发展的呕心沥血。”陈成清说。
在天山深处的农牧区、在项目建设工地、在厂房车间……处处都活跃着援疆干部的身影,他们守职尽责、勇于担当,用汗水与坚守换来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在呼图壁县,朱有雀终于圆了梦,弥补了十四年前未能援疆的遗憾。他发挥专长,积极推进呼图壁县“两品一标”建设,实施耕地土壤等级划分,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大力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训;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工作,组织当地农业企业参加推介会,协助指挥长与福建无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易佰特(福建)电子有限公司签订1亿元农特产品产销协议,引进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入驻呼图壁县,推动呼图壁农业高质量发展。
借助产业援疆、项目援疆,更多呼图壁县群众搭乘援疆快车增收致富。三年来,宁德援疆分指引进农业企业6家、工业企业4家、煤炭企业2家。截至目前,引进意向投资共计33.72亿元。
“交流交往交融,难舍三年援疆情”
走进呼图壁县二十里店镇二十里店村,福建元素随处可见,“援疆路”“福建路”“宁德路”,文化的交流交融在这里逐一呈现。如今,村子里还多了一家“网红打卡点”——闽东精神体验馆。
闽东精神体验馆展示了近现代以来的宁德发展史,其中“摆脱贫困、闽东大变迁”篇章尤其引人注目,是游客驻足观看最多的部分。眼下,闽东精神体验馆、雀尔沟镇宁德小学红色教育基地等5个红色文化教育示范点已成为呼图壁人民了解宁德的一个重要窗口。
文化润疆,凝聚人心。三年来,通过在社会和学校组织一批文章、绘画、演讲比赛,开展“齐过传统节日,共迎各族节日”等活动,宁呼两地的交流交往交融愈发紧密,进一步拉近各族群众的情谊,让闽东红色基因在呼河大地传承。
近年来,在人才的培养上,宁德援疆分指从单一的干部援助向综合性人才、技术、管理援助转变,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呼图壁,不仅培育了大批少数民族人才,还催生了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
以呼图壁县电商创业示范基地为依托,与昌吉学院、呼图壁中职校等签订长期培养合作协议;落实呼图壁中职校与宁德技师学院达成的帮扶交流合作,组织中职校师生赴宁德开展学习交流,开办技能型人才专题培训。2020年以来,宁德援疆分指大力支持呼图壁县开展党政干部组织培训,组织党政干部、中青年干部、基层团干部等到宁德异地培训7期262人,支持呼图壁县在当地开展各类培训29期2279人,不断提升当地干部干事创业能力。
三年转瞬即逝,第八批援疆工作队即将期满踏上归途。临近归期,队员们充满不舍——
“我们在呼图壁县收获的不只是和第二故乡亲人的感情,更收获了他们对闽东精神的认可,对新时代新疆发展的信心。”于洋说。
“一朝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呼图壁永远是我的第二故乡,无论身处何地,我会继续尽我所能,为呼图壁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陈成清说。
“时间很短,我的付出是有限的,但新疆呼图壁这片热土却给予了我永生难忘的无限精神财富。”侯俊霞说。
“圆梦之旅总有遗憾,受疫情影响,有些项目还没完成,有些正在对接的招商引资项目还没落地,可惜三年援疆时间太短。”朱有雀对新疆这片热土深深眷恋。(记者 郭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