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海梦寻》的演员在练功。  

  

《丝海梦寻》再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景象。 本报记者 王毅 摄

《丝海梦寻》演员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演出谢幕。

  一部舞剧浓缩了一个时代,书写了一段传奇。

  6月11日晚,一部将福建东南沿海人文气息、地方特色与舞蹈语汇相融合,表现我们的祖先扬篷帆于雄风之中,在万顷波涛中拓劈一条“海上丝路”的大型原创舞剧《丝海梦寻》,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精彩上演,为前来参加金砖国家政党、智库和民间社会组织论坛的国内外嘉宾带来绝美视听享受,赢得如潮掌声。

  《丝海梦寻》这次献演,距2014年8月首次亮相国家大剧院,相隔不到3年。

  “近三年来,我们已到世界各地访问演出了50余场。”福建省歌舞剧院院长孙砾说。

  在北京等多个城市,在港澳台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极少举办文艺演出的纽约联合国总部会议大厅、布鲁塞尔欧盟总部、法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丝海梦寻》不仅赢得国内观众的喝彩,也在国际舞台上叫好又叫座。

  接力传承,绽放异彩

  《丝海梦寻》脱胎于20多年前福建省歌舞剧院打造的原创舞剧《丝海箫音》。1991年初,一艘“和平方舟”号轮船驶进泉州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来了。这次考察,正式确认泉州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

  舞剧《丝海箫音》就此开始酝酿。《丝海箫音》主创人员之一吴玲红回忆说:“省里认为,这是宣传福建的好契机,便要求省歌舞剧院编一出以‘海丝’为主题的舞剧。”那时,吴玲红在《丝海箫音》剧组承担编舞工作。

  这部舞剧演绎800年前泉州港一家两代水手远航西亚的感人故事,艺术

  再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商船竞发、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盛况。“为了更好地把握‘海丝’文化,剧组多次到泉州采风,一遍遍寻找适合在舞蹈中表现的元素。”吴玲红说。

  这部剧参加1992年全国舞剧观摩演出,震动业界,获优秀剧目奖等7大奖项,1993年又先后获“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大奖,成为舞剧的经典之作。其间,还赴香港、新加坡演出,反响强烈。

  2014年5月,亚信第四次峰会在上海举行。省歌根据《丝海箫音》精选片段编排的舞蹈音画《丝路梦寻·海》在上海亚信峰会开幕式上亮相,这个5分钟的片段,出乎意料地惊艳全场。

  “紧接着,省里决定在舞剧《丝海箫音》基础上,重新对‘海上丝绸之路’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挖掘,改编复排,进而创作出《丝海梦寻》这一大型舞剧。”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2014年8月24日晚,《丝海梦寻》在国家大剧院隆重演出,在北京引起轰动。应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邀请,2015年2月4日晚,《丝海梦寻》在联合国总部会议大厅精彩上演,赢得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及现场100多个国家的外交使节、国际组织代表及当地华侨等近2000人的热烈掌声。此次演出成为联合国总部会议大厅有史以来上演的第一场舞台剧。

  台前幕后,洒满汗水

  舞剧《丝海梦寻》以省歌为基本创作演出队伍,集合了全国著名编导作曲指挥等艺术力量。

  总导演特邀了著名舞剧编导邢时苗担纲,他曾经8次担任央视春晚舞蹈总监和现场导演。邢时苗也因这部剧创造了其职业生涯中两个多月编

  排一部大型舞剧的纪录。他称:“这是一次非常硬的挑战。”

  “邢时苗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召集了强大的主创团队。我们本土编导积极配合,携手共进。”省歌舞剧院原副院长、《丝海梦寻》主创人员之一谢南说。两个多月里,邢时苗在多个城市跑,几位主创人员也追着他来回跑。大家常常是在北京谈构思,在广州弄结构,在西宁完成舞美,又回到广州完成音乐,再回到福州完成舞剧。

  幕后的编导辛苦,台前的演员同样给力。“每天12小时工作,同时在五六个地方进行不同舞段的分排。”吴玲红说。

  “舞蹈是体力活,因为是肢体语言,伤痛、摔倒难免,救护车都到了现场。但大家咬牙克服下来了。”谢南说,排练场睡满一地,叫谁谁起来排,排完了继续去睡。40多个大热天里,省歌的年轻演员们天天如此,一声怨言都没有。

  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排练,这部彰显福建特色、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作品终于如期“立”在舞台上了。

  谈起这部剧的成功,孙砾说,演职人员艰苦努力,精益求精,不断地对丝路沿线国家的服饰、音乐、舞蹈等进行缜密的历史考证,才有了800年前丝路风情的还原,使舞剧具有了真实可信的情感力量,作用于人们的心灵,一路播撒友谊的种子,一路收获艺术的共鸣。

  孙砾回忆,在法国巴黎演出时,许多欧洲观众竟热泪盈眶地看剧。“有一家媒体问一位法国观众,你能看懂吗?他回答,能,而且是流着泪从头看到尾的,因为舞剧没有语言障碍,讲的是人的真情实感。”

  《丝海梦寻》走上国际舞台,已经超出一般演出的意义,成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件。(本报记者 李珂/文 通迅员 沈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