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侯官论坛”是我们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深挖历史文化资源、传承推广影响中国甚至世界的优秀地域文化的又一次探索,也是为福州地区大学城及省域内高校开展学术交流积极搭建平台的工作安排。

之前,有关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包括组织开展“走近侯官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创作并推广歌曲《侯官是我家》等。过程中还产生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发表在《福建日报》《福州日报》上。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2021年3月,总书记来闽考察时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再往远处追溯,2002年,习近平同志在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的序言中讲过,福建有福州、泉州、漳州、长汀四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是福建的骄傲。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激励我们不断开展先进地域文化的深度开掘和整理工作,从中吸取闽人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为增进文化自信自强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助推作用。

人以地名,地以人传。侯官,自汉代建县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侯官以闽越文化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多元文化,保留儒家文化传统及古代中原文化的精神内涵,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尾时期,展现出文艺繁荣、交流活跃,英才频现、文明进步的生动局面。福建侯官因为培育了“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中国船政之父”沈葆桢、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严复、“戊戌六君子”林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和方声洞等众多历史人物,更因为这些时代先锋在政治、军事、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杰出表现,而赢得了“晚清风流数侯官”的赞誉。中华文化里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说。我们的愿望很实际,通过对侯官现象的地理、人文和历史背景进行整体性探讨,从中找寻因果关联和促动进步的关键性因素,用心用情用力在当下进行借鉴转化。闪耀历史星空的侯官先贤,为这方土地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对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林则徐,习近平同志曾说过,“要继承、发扬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气贯长虹的民族正气,学习他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

侯官作为文化概念不是新近提出来的,早些年就有学者进行过探讨。侯官所指地域历史上几经变化,有时大过福州市,有时大过闽侯县,现在是村一级建制。不管地域大还是小,侯官的名称一直存在,甚至曾经被用来代称福州。今天再来谈论侯官文化,有地理的基础但不拘泥于地理概念,我们更加看重的是文化的内容,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历久弥新的文化精神。

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进行谋划部署,强调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高等教育与文化和科技的联系更加紧密。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培养输送人才,优秀人才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文化强盛的基础。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促使我们开拓教育视野,坚持系统思维,尝试以区域为单位,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发展的联动分析和进行大文化生态构建。福州地区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其中大学城毗邻古侯官所在地。2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10年来,大学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福建省科教资源集中和创新创业活跃的重要区域。关注侯官文化,我们期望能够从成就侯官风流人物光辉业绩和不朽人生的文化根脉中进一步提炼萃取精华,作为精神养分而弘扬、延展,源源不断培养创新人才、孵化先进科技文化成果,为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提供支撑。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严复的“吾辈一身无足惜,如吾子孙与四百兆之人种何”,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张亨嘉的“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都充分彰显了侯官赤子的家国情怀和“大我”境界,更成为侯官文化的鲜亮底色。习近平同志评价,“严复的一生首先是爱国的一生,他的一切寻求、一切进取、一切成功都是与其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分不开的”。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立志听党话、跟党走,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时代青年心中牢牢扎根。

大力弘扬科学精神。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科学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严复把“格致”称做“科学”,认为“富强之基,本诸格致,不本格致,将无所往而不荒虚”。侯官能够涌现出侯德榜、陈岱孙、张钰哲、庄巧生、黄春平等科学大家,与福建深厚的理学文化基础和引进西学、崇尚科学的时代大环境分不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今天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在打造科教强省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侯官传统,传扬、浓厚尊重科学的风尚。

大力弘扬严谨治学。侯官自古善治学。严复、陈宝琛、陈衍等侯官先学有人擅长国学,有人中西汇通,他们基础扎实,为学严谨,对学问讲求艰苦钻研、对师友讲求切磋琢磨,影响了我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师范和实业教育。新时代需要理论也能够产生理论,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福建是优秀人才成长的沃土,有条件培养具有福建特点的名家大师。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等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与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院校、机构合作广泛,拥有优秀的科学家团队和良好的科研条件,正在朝着更高水平发展。侯官先学不少人是自强维新年代的学术翘楚,严谨勤奋是他们的成功经验,这个传统在今天仍然是师生做好学生、成大先生的必由之路。

大力弘扬创新创造。一批善于前行的侯官先辈引入西方先进技术融合开新,有力推动了传统中国的时代转向。沈葆桢主持船政学堂既注重向西方学习,又力求自力更生,开启独立设计、独立制造的自造轮船时期,带动了福州机械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矿产业的发展。严复译介《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振聋发聩,唤醒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危机意识和进取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催人奋进。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积极鼓励支持创新”。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培育创新文化,立足福建、面向全国,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涵养求实创新学风,推进大学的发展更有内涵和质量,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着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大力弘扬实干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侯官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革命事业奉献出青春韶华甚至宝贵的生命。萨镇冰、黄钟瑛以及工人运动先驱林祥谦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展示出时代风云人物力挽神州的担当。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党和人民需要他们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高校、企业和全社会有责任有义务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知古鉴今,学史力行,切实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八闽大地文化灿烂,人才辈出。侯官文化的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作者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本文根据作者在“侯官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