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船政全景 (资料图片)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内的船政英烈群雕 (资料图片)
1872年,福建船政建成亚洲国家自造的第一艘巡洋舰“扬武”。(资料图片)
由马尾造船公司建造的“探索二号”科考船 (资料图片)
新航母,名“福建”!
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下水,并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这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世界先进的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消息传来,举国欢腾。一批船政研究者、“军迷”冒雨赶往位于福州马尾马限山东麓的昭忠祠,用喜讯告慰近代中国海军的烈士。
156年前,船政在福建诞生,并见证了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奋斗历程……
中国近代海军从这里起航
1850年1月3日,65岁的林则徐在告病还乡途中,与左宗棠相会于湘江之畔,向这位后辈表达了希望他建设起强大海防的愿望,史称“湘江夜话”。
左宗棠早年悉心阅读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对海权的重要性早有深刻认识。被任命为闽浙总督后,他于1866年奏请说服清政府开办船政,提出“防海之害而收其利”。
正当左宗棠积极筹备船政建设时,西北军务紧急,清政府将其调任陕甘总督。调任前,为了避免保守派将新生的船政掐灭在萌芽状态,左宗棠将船政从民政中独立出来,成立船政衙门,归属朝廷中央,并力荐才干过人的前江西巡抚沈葆桢出任船政大臣。
沈葆桢,1820年出生于福州,是林则徐的女婿兼外甥。他出掌船政后,全力开展各项工作,使船政筹建大获成功。后人评价“船政创于左宗棠,成于沈葆桢”。
短短几年时间内,福建船政成为近代远东规模最大、科技能力最强的造船产业基地。在其历史上,取得了诸多开创性的成就。例如,建成了中国最早的千吨级蒸汽动力军舰“万年清”、亚洲自造第一艘巡洋舰“扬武”号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蒸汽动力舰船,以及中国第一艘全金属结构军舰“开济”、亚洲自造第一艘大型装甲舰“平远”、中国自造第一艘大型客船“宁绍”……
左宗棠、沈葆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全面引入西式教育,开办船政学堂,育才强邦。李鸿章评价福建船政学堂“闽堂为开山之祖”。从船政学堂走出邓世昌、刘步蟾、严复、詹天佑、陈季同、罗丰禄、高鲁等一大批军事、思想、外交、科技人才。
在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和他的同学们指挥军舰与侵略者激战,上演了“船政一校一级而大战日本一国”的悲壮史诗。在最后关头,邓世昌的“致远”号和林永升的“经远”号,一如中法马江海战中的“振威”号一样,都换下已经打烂的战旗,举行了最后升旗仪式,发动决死冲锋,为中国人民的反对外来侵略抗争史增添了一笔顽强不屈的底色。
海军航空在这里孕育
船政最早是培养海军人才、造军舰、建海军的地方。到民国时期,由于经费紧张,船政人想到“弯道超车”——造水上飞机、“土航母”,海军航空走上历史舞台。
1915年,福州人陈兆锵调福州船政局任局长,兼福州海军学校校长。1918年,世界第一艘现代航母“百眼巨人”(HMS Argus)入役英国皇家海军。同年,陈兆锵在福州船政局内设海军飞机工程处和飞潜学校,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的飞机制造和航空教育机构。
时任海军总长刘冠雄是福州人、船政学堂毕业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用飞机首度出现在战场上,刘冠雄意识到其军事价值,认为以中国当时实力,造大军舰没有钱也没有能力,飞机单价较低,所需配备的人员不多,却能以小博大。为此,他主张发展海军航空。
经刘冠雄力推,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专业的巴玉藻、王助和曾诒经等三名专家分别被任命为飞机制造处主任、副主任。从这时开始,船政工业制造领域扩大到了飞机制造,先后制造了“甲”“乙”“丙”“丁”“戊”“己”等机型。其中,水上飞机“甲型一号”水上教练机是我国首驾自制飞机。
1921年至1922年,为了解决水上飞机远距离作战时的中继维护,马江海军飞机制造处设计并建成了水上飞机库(浮站)。它是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浮动机库”,后来被拖航到长江中游,成为海军航空兵的水上飞行基地。
图强薪火从这里传承
虽然福建船政所培养的人才历经中法马江海战、中日甲午海战菁华凋零,但船政的薪火仍然传承不绝。船政学堂的教育模式和教学人才传播到天津、烟台、江南(南京)、黄埔(广州)等地,衍生出了近代一座座著名的海军学校。中国近代海军历任海军总长、海军总司令,以及中高阶军官大多是福建籍,或毕业于船政教育衍生的海军学校。
比如,在民国初年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从萨镇冰到陈绍宽一连十余位海军总长、海军总司令均为福建籍。中国近代海军“无闽不成军”成为一种独特的传统。
一战爆发后,北洋政府海军部派出海军少校陈绍宽等人组成中国观战团远赴欧洲考察。中国对德、奥宣战后,陈绍宽还奉命直接参加英国的潜艇部队,并参加了3场海战。
在达达尼尔海战中,英军一架水上飞机从航空母舰出击,将一艘排水量5000吨的敌舰送入了海底。飞机的出现,使得海战的模式从此开始发生剧变,陈绍宽看在眼里。他后来担任国民政府海军部长,多次提出宏伟的航母建造计划。1928年,陈绍宽撰写《条陈扩充海军呈文》,提出了建设发展海军的若干条建议,其中就提到“(添造)航空母舰一艘,约须2000万元”。因此,陈绍宽被认为是中国提出建造航母具体计划的第一人。
“海军是国家的海军”,“海军不打内战”,是萨镇冰等船政人始终坚持的理念。抗战胜利后,陈绍宽因拒绝率海军参加内战,愤而辞职。
1949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宣布成立。同日,同样不愿参加内战的福州籍海军将领林遵(林则徐侄孙)率领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在南京江面起义,标志着从船政一路发展而来的中国近代海军的新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鼎丞通过萨镇冰力邀陈绍宽复出,曾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务。陈绍宽对海军建设充满了感情,曾向中央建言,建立强大的海军必须有强大的钢铁工业。
海军史专家、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船政高航学校航空机械专业的98名毕业生被调到航空工业部及下属的西安飞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各工厂,成为技术骨干。在新中国自制第一架歼击机、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等重要工作中,都有这些船政技术人员的身影。
“船”承延续百年蓝色梦想
闽江口北岸,砖石铁木合构的船政马尾造船厂的轮机车间仍屹立如初,无时不在提醒人们,这里曾蕴藏着近代中国富国强兵的宏伟梦想,承载着向海图强的雄心壮志。
迈上新征程,新时代的福建船政人,牢记嘱托,着眼高精尖,以技术含量高的海洋工程船舶为拳头产品,推进海工装备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
2020年,由马尾造船公司建造的“探索二号”科考船首航,这是全数配备国产化科考作业设备的载人潜水器支持保障母船,可支撑深海、深渊无人智能装备进行各项海试任务,是目前全球最大作业水深的作业型载人深潜科考装备。
2021年,马尾造船公司成功自主研发新型海上风电运维母船。运维母船建成后,将与运输船、安装船共同组成海上风电的“航母舰队”,致力解决海上风电场的交通、运维及值守问题,并具有救助、应急等功能。
此前,马尾造船公司承建的227米深海采矿船,属全球首制,将各种船舶系统、专业采矿系统、生活生产保障系统有机整合,代表当今世界深海采矿作业领域的最新技术成就,对我国开拓深海采矿这一新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百年船政,临水扬帆。罗星塔檐角下悬挂的风铃,随风而舞,叮当作响,仿佛在演奏着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