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二 
四对“海峡组合”,四个融合故事
呈现当下两岸融合发展的大潮。
文ㅣ龙敏 林春茵

第十九届海峡青年论坛在厦门举办。
“非常感谢福建这边的好政策,可以说,我们自己都是得益于好政策,留在大陆发展。”身为福州市市民服务中心台胞(台企)服务专窗工作人员的台湾青年李京机,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为台胞服务,“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更好地服务台胞”。
“有困难找我们”:台胞服务台胞
在厦门举行的第十九届海峡青年论坛上,李京机与台湾青年、“台陆通”APP(为台胞登陆提供服务)台青服务板块负责人施筱筱组成的“有困难找我们”组合,率先登台分享了台胞服务台胞的故事。
2021年3月29日,“台陆通”App特别开通了在榕台胞线上预约新冠疫苗接种的绿色通道,施筱筱通过收集APP上的预约信息递交医院,便可以统一安排,让广大台湾同胞更便捷、快速地接种疫苗。李京机正是通过施筱筱的帮助,顺利接种了新冠疫苗。

“有困难找我们”组合的台青施筱筱(左)与李京机分享了台胞服务台胞的故事。
“‘三高’的双城生活”:体育交流通心
随后,“‘三高’的双城生活”“安心前行”“1+1大于2”等3对两岸青年组合,也相继向参加论坛活动的近300名两岸各界人士分享了他们的融合发展故事,呈现了当下两岸融合发展的大潮。
亮相“‘三高’的双城生活”组合的,是两位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的台湾青年——张钊瑞与陈文成,他们讲述了通过体育交流实现心灵契合的故事。
张钊瑞小时候就常跟着父亲到大陆参加手球交流活动,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他来到福建师范大学当体育教师。2021年7月,他承办第九届海峡青年节的“‘手’望梦想”两岸手球交流赛暨线上论坛,吸引超过2万名两岸手球爱好者在线收看。因为持续助力两岸青年交流,他获得2021年“福建青年五四奖章”。
出生于台湾彰化的陈文成,2011年考取北京体育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把台湾的摩天球运动引进到学校,成立北京体育大学摩天球社团。工作之余,陈文成和他的团队经常到小学、公园做示范教学,向全社会推广摩天球运动。
“体育很容易拉近人心,促进心灵契合。”这对有着学历、颜值、幸福指数“三高”的台青组合,如今都在大陆实现爱情、事业双丰收。
“安心前行”:用科技点亮未来
“安心前行”组合是来自福建莆田的李元行与来自台湾花莲的陈廷安,交流了两岸青年携手探索新知、用科技点亮未来的心得。他们同是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员工,他们的背后是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两岸青年组成的优秀技术团队。
“上班一起工作,下班一起约跑”,李元行说,这是属于他们的生活方式。
“一开始,我觉得很有可能呆不满一年就回去。三年过去了,我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我很庆幸,当时的选择是来大陆探索新的世界。”陈廷安说。

“安心前行”组合的福建青年李元行(右)与台湾青年陈廷安(中),交换了两岸青年携手探索新知、用科技点亮未来的心得。
“1+1大于2”:携手振兴乡村
“1+1大于2”组合由台湾青年、厦门启达台享创业基地负责人范姜锋与福建青年雷希颖组成,分享了携手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案例。
他们以朱子文化为依托,打造“大话熹游”文化产业;围绕地方产业人才匮乏的现状,积极推动200多场线下产业人才孵化;通过1000余场线上直播活动,完成超70万元(人民币,下同)的慈善销售及捐赠,惠及几十户贫困户。
“这些收获都让我们觉得,我们的合作非常有价值。两岸携手的路,我们还会继续走下去。”范姜锋说,“大话熹游”项目将进一步挖掘及发挥传统文化优势,以两岸智慧和文化为赋能,以武夷山五夫镇和建阳松柏村为试点,助力乡村振兴。
论坛上,福建向台湾青年“创业之星”颁奖,10个台湾青年创业项目被评为2021年福建“101台湾青年创业扶持计划”的扶持项目,其负责人获得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称号和3年陪伴式辅导、5万元创业启动金。
福建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罗东川表示,福建将一如既往关心关注台湾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努力为台湾青年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进一步落实、完善促进两岸青年交流合作和保障台湾青年福祉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台湾青年来闽学习、创业、就业、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1+1大于2”组合的台湾青年范姜锋(左)与福建青年雷希颖分享了携手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示范案例。

 在线读刊
在线读刊 微信
微信					
 微博
微博 手机版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