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特效药”降价进医保,罕见病患儿迎来新生

漳州一SMA患儿妈妈自述——  从绝望走出 为希望坚执

  1月22日上午11时许,福建附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手术室内,10岁的漳州男孩康康(化名)静静地侧躺着。从近70万元降至3.3万元一针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正缓慢穿过他的腰椎,注入蛛网膜下腔,弥散在脑脊液中。

  去年12月,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以每瓶3万多元的价格纳入医保目录。“每一个小群体都不该被放弃。”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张劲妮在医保谈判现场的这句话,掷地有声。

  “以前这个药离我们太遥远,现在终于看到了希望。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这是送给我们全家最好的新年礼物。”手术室外,康康的母亲李妙静焦急等待着。她一遍遍望向手术室的门,多年来带着孩子艰难求医的心酸往事涌上心头。

  “查不出原因的问题

  才最可怕”

  2013年6月,眼见十个月的儿子仍不会爬行,李妙静隐隐感到不安。她带孩子去医院。可该做的检查都做了,医生却检查不出问题。

  “是不是营养不良,缺钙?”听了医生的说法,李妙静尝试给孩子补充营养剂、更换奶粉,但仍不见好转。“查不出原因的问题才最可怕。”身边朋友的一句话让李妙静一家忧虑起来。

  2014年12月,在医生的建议下,李妙静和丈夫带着两岁的孩子做了基因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康康患上了SMA。这是李妙静第一次听说脊髓性肌萎缩症这种罕见病。“这个病目前美国正在研究特效药,什么时候研究成功还是未知数。如果病情严重,孩子可能很难活到成年。”李妙静懵了,在医生面前泪流不止,紧紧抱着孩子。

  擦干眼泪,为孩子而战

  一家人郁闷的心情还没调整过来,孩子又开始感冒发烧。李妙静深知对于患有SMA的孩子,一场小感冒一口痰一阵呼吸窘迫,就像是一个又一个的鬼门关。每晚听着孩子重重的呼吸声,李妙静的心总难以平静。“这些年我们就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就怕他睡着睡着突然喘不上气。”

  李妙静不愿就这么屈从命运的审判。她擦干眼泪,开始漫长的“战斗”。“喝中药,针灸,做康复训练。”她开始上网搜集与SMA相关的资料,尝试了所有能尝试的办法。但每次总是希望而去、失望而归。

  儿子患病后,李妙静一家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钱,辗转北京、广州等地各大医院求医,可结果依然很惨淡:目前这种病还无药可救。

  “有药买不起,

  比无药可医更无奈”

  2019年2月11日,治疗SMA的特效药——诺西那生钠注射液正式在国内上市。消息让李妙静一家看到了希望。然而,70万元一针的花费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李妙静和丈夫只好尽可能一边攒钱,一边用康复治疗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护理。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李妙静在家里给康康做康复训练,减缓他肌肉萎缩的速度。“我们慢慢学习、慢慢接受,靠着每天的康复训练,让他维持状态,不要退化。”

  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康康上小学三年级了。“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三年级,不论风雨,我们都每天抱着他上学放学。上学中,还要去学校抱着他上厕所。”孩子不能走路,李妙静便时刻陪在他身边,成了他的双腿。

  没能给孩子用上特效药,李妙静心里始终纠结。“看着孩子状态退化,有药买不起,比无药可医更无奈。”渐渐地,康康就连手上的力气也变小了,平时做作业只能用两根手指勉强顶着笔,写字速度也越来越慢。但他还是刻苦地坚持着,一笔一画,认认真真。

  特效药纳入医保,孩子有救了

  转机出现在2021年。去年年底,国家医保局发布消息,全球首个用于治疗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被正式纳入医保。消息一出,许多患儿家长喜极而泣。

  李妙静看到了希望。“原本家里剩下的钱连一针都负担不起,现在降价纳入医保,我的孩子有救了!”

  今年1月初,一位福州的家长在SMA患儿交流群中分享了孩子接受治疗预约的消息。李妙静一刻也等不及了,当天便托福州的亲友预约了治疗日期。“SMA引起的肌肉退化都是不可逆的,每一天我们都在跟时间赛跑啊!”

  2022年1月21日,李妙静带着康康住进福建附属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进行注射前的相关检查评估。1月22日上午11时,康康被推入手术室。手术过程要先在腰椎进行穿刺,先抽取5毫升脑脊液,然后再进行药物的注射。1个多小时后,康康完成手术,被推出来。“医生说整个过程,孩子都很配合,没有哭闹。”

  1月25日下午,康康仍在医院住院进一步观察。“孩子现在状态还可以,只是有点贫血头晕,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李妙静说,按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厂家规定患者需要在前63天注射4针,往后每4个月注射1针,终身用药。而纳入医保后,每年救治孩子的药费以及康复费用仍需十多万元。这也意味着未来两个月,李妙静一家仍面临着不小的药费支出。

  “未来的日子仍然会过得紧巴,但只要儿子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跑、一样跳。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李妙静说,目前靠丈夫赚钱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而她则全职照顾康康。“我们要把每一次注射的药瓶留下来,收好攒好。要让孩子知道,是国家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报效社会。”(记者 王琳雅 李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