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出好茶。茶业之于寿宁,是民生之基,是幸福之源,是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文/汤孔忠(中共寿宁县委书记)
福建宁德市寿宁县,地处闽浙边界,素有“两省门户、五县通衢”之称,被誉为“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中国硒锌绿谷”。全县森林覆盖率71.6%,全年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达标率100%,负氧离子数每立方厘米达1万以上,享有“天然大氧吧”和“八闽夏都”的美誉。
寿宁县还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县有60多万亩海拔在500-1200米之间的山地资源,是最适宜种植高山茶的区域之一,且土壤富含硒锌保健元素,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好山好水出好茶
云生雾养、自在自然的绝佳环境,造就了寿宁高山茶的独特品质。
在寿宁的高山幽谷中,15.5万亩的高山茶园云雾缭绕、郁郁葱葱,一丛丛树龄长达300多年的古茶树群,向我们展示着大自然的神秘馈赠。
富含硒锌的神奇土地,又为寿宁高山茶平添了几许高贵的品质。
“九峰山上紫茶殊,香漫甘回嫩厚舒;他日堂中酬客友,仙茗盛誉满姑苏。”明代大文豪冯梦龙任寿宁知县期间留下的品茗诗句,寄托着对寿宁高山茶的钟爱和期待。
一片茶叶,一个故事,无数传奇。回望寿宁茶业千年发展史,那就是一部寿宁人民挥洒汗水、治山治贫的奋斗史。
寿宁自唐代开始种茶,至今已逾千年。千百年来,勤劳纯朴的寿宁人民于烂石之间、砾砂之上、云雾之颠,披荆斩棘、整饬茶园,种植茶树、传承技艺,造就了一个普惠民生的支柱产业。
上世纪70年代,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被下派到寿宁龙虎山茶场,用9年的时光,潜心钻研传承制茶技艺,造福当地百姓,倡导“俭、清、和、静”茶道精神,萌发了茶学思想,留下了一段芳香传奇。
可以说,寿宁高山上的每一抹绿色背后,都是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都是一份执着的坚守。
民生之基,幸福之源
茶业之于寿宁,是民生之基,是幸福之源,是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全县28万人口中,70%的群众从事与茶叶相关的产业,人均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居福建省第四、宁德市第三,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片茶园。
茶业兴则百姓富。一片小茶叶关乎民计民生,关乎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全县茶农人均事茶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因茶叶脱贫的群众占全县脱贫人数的78%左右。
近年来,寿宁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茶产业作为第一产业、第一支柱、第一品牌来打造,用执着的坚守,为老区人民托起脱贫致富的绿色梦想。
一是坚持品牌引领。
我们致力打造“寿宁高山茶”公共品牌,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茶叶公共品牌创建促进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100多万元,推动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品牌传播、产品规划、渠道拓展等多方面的系统升级,先后获得“寿宁高山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等殊荣。
如今,“寿宁高山茶”被中央电视台列入“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项目”,在央视8个频道同时播出,品牌知名度和传播力进一步提升。
二是注重模式创新。
我们在全国率先推出“扶贫定制茶园”模式,植入“消费扶贫”理念,只卖茶园不卖茶,使茶农抱团取暖走上致富路。这一做法入选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材料和国务院扶贫办12则扶贫典型案例之一。
抓住白茶可储存升值特点,借鉴银行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我们搭建“白茶银仓”,拓展茶叶商业属性,引领茶乡组团脱贫,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
例如,竹管垅乡依托茶叶产业,对扶贫模式进行精细化设计,推出“白茶银仓”茶叶促扶贫项目,形成政府联系搭建“银仓”、村委投资建厂、贫困户种植、茶企生产、第三方销售的共同受益模式。
此外,我们依托科研创新,深入挖掘“一棵茶树”的价值链,让茶叶籽变成茶多酚油,使茶树资源开发由茶叶采摘向生物科技等全产业链延伸,茶农每亩茶园实现增收2700元左右。
三是引导集约发展。
我们突出抓龙头企业、抓示范基地、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合全县茶园资源,筹建闽浙茶城、“茶乡之旅”综合体等,大力促进茶旅、农旅融合发展,推动茶产业功能化拓展。
同时,依托“下乡的味道”品牌,构建“三农”和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实施“我+1”产业扶贫计划,通过“平台+合作社+农户”,对农户分散种植的一亩茶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促进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四是提供精准服务。
针对普遍存在的缺市场、缺技术、缺资金等突出问题,我们推出“背包银行”服务模式,将银行业务窗口搬到茶园农家,打通了金融扶贫“最后一公里”。
我们也以鼓励多劳多得为导向,全面推行“茶叶全产业链”扶贫,从茶叶的种植、产量、定制、就业、培训等方面,对贫困种植户进行全产业链叠加式帮扶补助,全面激发了“造血”功能。
针对春茶采摘时期容易遭受低温霜冻(俗称“倒春寒”)影响特性,我们还创新开发福建首款茶叶种植低温指数保险产品,为茶农撑起“保护伞”,破解了农业“靠天吃饭”的窘境。
要把品牌做得更响
当前,全县上下爱茶、兴茶、制茶、销茶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寿宁高山茶正迎来“黄金期”,进入了从量向质转变的重要拐点。
我们深知,行健方能致远,要把寿宁高山茶品牌擦得更亮,把寿宁的茶叶卖得更远,卖出更好的价钱,必须把品牌做得更响。
品牌的打造,首要是形成共识。
各自为政,分散发力,难以形成区域公共品牌。我们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共建共享”,持续完善区域公用品牌共享机制,引导广大茶农打破行业壁垒,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标准,共同使用、共同推介、共同维护“寿宁高山茶”区域公共品牌,形成市场营销合力,让广大茶农、茶企共同分享区域品牌整合成果。
品牌的灵魂,在于讲好故事。
“寿宁高山茶”因缘际遇,渗透着冯梦龙、张天福、古廊桥等文化基因,为讲好品牌故事提供了不竭源泉。
我们正在编制“寿宁高山茶”品牌介绍教材,对全县茶企进行一次普遍轮训,引导一个声音讲故事。
同时,我们大力推进茶叶二级品牌创建,选择最具特色的特种高山红茶“寿宁金牡丹”、最具传奇的高山小菜茶“寿宁老白仙”等茶叶单品,对品名、品类、品种、品性进行固化,赋予其独有的高山韵味、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让寿宁茶文化更好地传播。
品牌的生命,在于品质保证。
我们围绕打造“生态茶、健康茶、放心茶”,着手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制定全县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办法,部门分工协作,加强日常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违法生产行为。
我们鼓励“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推动茶叶组织化、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防范质量风险;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制定质量管理公约,引导茶企加强自律,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谋发展,使“寿宁高山茶”赢得了市场良好口碑。
品牌的建设,在于恒心耐力。
品牌塑造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寿宁高山茶”从无到有、由弱而强,靠的是历代茶人的执着与坚守,靠的是理念的更新与升级。
我们要坚持“走出去”,充分发挥乡贤的市场资源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茶事活动,开展点对点的营销推广,大力开拓国内外销售市场;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手段,探索线上线下新零售模式,持续加强品牌宣传和市场对接,进一步提高“寿宁高山茶”的品牌影响力,为我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南方有佳木,寿宁高山茶。饮一盏高山茶,养生益寿;品一缕高山韵,清心康宁。
何为寿宁高山茶?品自在,香;悟其妙,仙。天香仙韵,唯你知音。我们诚挚邀请各界茶人朋友到寿宁做客,让舌尖与高山云雾进行一次深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