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岁的黄东萍(右)和22岁的谭宁携手夺得羽毛球女双金牌,福建竞技体育的传承在这一刻有了鲜明的表达。
核心提示
11月21日晚,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在深圳笔落终章。
欢笑伴着汗水,拼搏成就梦想。八闽健儿共赴四年之约,在竞技舞台攀越高峰。在总结本届全运会时,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佟立新特别指出,山东、广东、浙江、江苏、福建、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展示了参赛项目全、参赛人数多、人才厚度深的综合实力。
本届全运会上,福建省代表团斩获26金、21银、17铜的成绩,金牌数居各省(区、市)并列第五位,实现金牌数、奖牌数、参赛项目数、参赛人数、参赛成绩五个历史性突破,书写了福建体育新篇章。
多点开花
如果一定要选一个词总结福建省代表团在本届全运会上的表现,那一定是“突破”。
本届全运会,我省在举重、田径项目上,超1项世界纪录、1项亚洲纪录、4项世界青年纪录、4项亚洲青年纪录,创2项全国纪录。
同时,女子200米蝶泳冠军、女子200米双人划艇冠军、4×100米混合接力冠军、散打男子75公斤级冠军……一枚枚过去只能远观、而今却扎堆而来的重量级金牌,无不在告诉人们:这一届的福建队,真的很强!
10月14日,游泳女子200米蝶泳决赛,陈露颖游出2分05秒45,大幅刷新个人最好成绩,击败张雨霏、于子迪等好手,加冕首个全运会冠军。这是时隔16年,福建选手再次夺得全运会游泳项目金牌。
陈露颖说,在她的眼里,只有眼前的这一条泳道,没有别的,“游到最后根本看不见边上的所有人,只有我自己跟自己比赛”。在今年的世锦赛上,这个成绩可以排到第三。
唯有拼搏不负梦想。八闽健儿以舍我其谁的霸气,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皮划艇静水女子200米双人划艇决赛,林夏莲/林文君夺得冠军,实现了省皮划艇队自1994年建队以来全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射击男子25米手枪速射个人决赛,21岁的苏连博凡射落一金,我省时隔20年再次站上全运会射击项目的最高领奖台;童心夺得武术套路女子太极拳、太极剑全能决赛金牌,这是我省时隔32年再次夺得全运会该项目金牌;31岁的林声先后夺得女子重剑个人和团体两块金牌,这两金都是我省全运会历史上该项目的首金;田径男子400米栏决赛,28岁的龚德滨以48秒68夺得冠军,并打破全国纪录,这也是我省在全运会历史上获得的该项目首枚金牌……
从个人项目的奋勇争先到集体项目的协同作战,从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耐力比拼到技能主导类项目的精准对抗,福建运动员在多个竞赛维度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排球成年男队时隔42年再次闯入全运会决赛,收获一枚银牌;排球成年女队在淘汰赛中先后战胜上届全运会冠军天津女排和亚军上海女排,获得铜牌,时隔38年再次获得全运会奖牌;U20男足首次进入全运会决赛圈,最终收获第八名,创造我省男子足球项目在全运会上的最好成绩。
经过福建体育人久久为功的接续奋斗,终于奏响了“振兴三大球”铿锵有力的时代乐章。这样的表现,让我们有理由憧憬更加遥远的未来。就像男排主教练滕茂民所说:“今天的比赛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已经在创造新的开始了。我们的目标是往前冲。”
突破自我的极限,击破历史的界限,打破时间的局限。只有当每个个体实现突破的涓涓细流汇入大江大河,才能最终成就福建体育健儿在全运会上金牌数、奖牌数、参赛项目数、参赛人数、参赛成绩的历史性突破。
系统布局
11月17日,在海岸赛艇男子单人双桨决赛中,“比赛前紧张到睡不着觉”的檀儒凯夺得金牌。这名19岁的小将在赛后表示,获胜的关键就是从来没想过放弃。
据省皮划赛艇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李斌介绍,该项目为本届全运会新增设的项目,中心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从赛艇队抽调优秀运动员组建海岸赛艇队,引进高水平外教,还向国家队输送多名运动员。
同样在本届全运会新增的田径4×100米混合接力项目上,由林雨薇、葛曼棋、肖远鹏、何锦櫶组成的福建队夺得冠军,创造了40秒37的今年世界第二好成绩。
据悉,为做好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备战工作,本届全运会对游泳、海岸赛艇、高尔夫球、新现代五项、田径、射箭以及射击等7个项目进行增项。围绕国家体育发展战略,省体育局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项目基础,进行项目结构调整,让福建竞技体育形成了“多点支撑、全面发展”的良性格局。
本届全运会,我省共有587名健儿出战29个大项、237个小项的比赛。从项目来看,举重、羽毛球、击剑、武术套路、激流回旋等传统优势项目依然保持强势。其中,击剑成为我省本届全运会获得金牌最多的单项,夺得全部12枚金牌中的5枚;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收获3枚金牌,占据该项目金牌总数的半壁江山;举重项目收获3枚金牌,捍卫了举重强省的荣誉。此外,射击、皮划艇、体操、海岸赛艇等潜力项目和新兴项目,也逐渐成为我省竞技体育不断实现突破的支点。
一枚枚奖牌的收获,依靠的是省体育局全运会周期的系统布局和精准发力,更是科学体系支撑下的必然结果。
去年底,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人才保障促进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这是我省历史上首个省级层面出台的竞技体育人才保障政策。省政府专门安排2600万元预算用于保障政策落地,为我省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4年的全运会备战周期中,省体育局坚持从省情出发,走精兵备战路线,在扩大基本盘、做大优势项目群的同时,注重打造攻关复合型团队,按照“一项目一方案”“一人一团队”方式,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用在重点项目、重点运动员身上,取得明显成效。
此外,在加大科技助力,搭建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向科技要活力的同时,建立并提升马江举重基地、东山帆船帆板基地等国家级训练基地10个,通过“筑巢引凤”为福建体育健儿创造更多同场切磋、共同提高的机会。
传承有序
金牌会成过往,纪录将被超越,唯有拼搏精神薪火相传。
在本届全运会上,我省共有8名运动员参加过5届以上的比赛,超过30岁的运动员共有41名,年龄最大的是43岁的射击运动员白一廷。同时,年龄最小的11岁,首次参加全运会的达356人,占比60.6%。
11月20日,在羽毛球女双决赛中,30岁的黄东萍和22岁的谭宁携手,以2∶0战胜四川选手郑雨/张殊贤,获得冠军。这是我省时隔42年再次夺得全运会该项目金牌。赛后,黄东萍坦言:“我非常热爱羽毛球,所以我一定能做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
36岁的薛晨、34岁的陈伟全、32岁的陈惠颖、32岁的李发彬、31岁的林声、30岁的陈海威、30岁的赵永超、29岁的全鑫、29岁的黄震……他们中有人临近退役仍坚持出战,有人带着伤病咬牙拼搏。正如林声所说:“我训练那么辛苦,不是为了有更好的状态,而是为了在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发挥得最好。”
毫无疑问,老将的坚持与传承,是福建体育最宝贵的财富,他们不仅是成绩的贡献者,更是体育精神的传递者。
如今,老将们坚定的眼神,如同一道道光,在年轻的福建健儿身上流转。在交棒与接棒之间,年轻的一代正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共同扛起福建体育的大旗。
19岁的魏婷娜面对从未在比赛中举起过的重量,毫无惧色,逆转夺冠;23岁的许杰连克两位奥运会冠军,站上了花剑男子个人的最高领奖台;19岁的李诗婷实现从第12名到第1名的跨越,夺得激流回旋女子个人皮艇金牌;15岁的吴静萱夺得马拉松游泳女子10公里铜牌,成为我省在本届全运会上年纪最小的奖牌获得者;20岁的刘吴狄先后摘得男子100米自由泳、男子50米自由泳的银牌和铜牌,崭露头角……
初出茅庐勇如虎。这些年轻选手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我还会回来的,带着100米和200米一起回来。”何锦櫶的话语掷地有声;杨柳月悄悄定下了“下一届拿冠军”的目标;李诗婷和刘吴狄则期待在世界杯、奥运会等国际赛场证明自己……这些青春誓言,正是福建竞技体育“后继有人”的生动写照。
荣誉也罢,突破也好,创造的历史已经属于历史。在21日的闭幕式上,全运会的会旗传递到2029年的承办地湖南。相信在四年后的三湘大地,福建健儿又将续写“光荣与梦想”。

在本届全运会新增的田径4×100米混合接力决赛中,福建队夺得冠军,并创造世界第二好成绩。

福建U20男足历史性闯入全运会八强。本届全运会,我省“三大球”项目表现抢眼,正在吹响振兴号角。

18岁的邱祺缘伤愈复出,重回巅峰,夺得女子高低杠金牌和个人全能银牌。

32岁的陈惠颖五战全运,再度夺金,诠释了老将的坚守和热爱。

在线读刊
微信 
微博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