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厦大嘉庚学院学生代表观摩喷涂机器人墩台喷涂作业。(记者 陈立新 摄 )
高空作业交给机器人完成、繁琐重活由机器人出力……这样的工作模式,在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墩台预制厂已成常态。
昨日,作为全国同类数智化跨海桥梁墩台预制厂中规模最大的一家,这个厂区首次面向社会开放。
厂区智能化生产覆盖率达90%
“厂区够大,意味着我们能将更多的生产环节‘装’进来,形成合力。”施工单位中交一航局技术员马茂源一语道出项目的规模优势。
厦金大桥(厦门段)项目墩台预制厂总面积18.3万平方米。行走其中最直观的感受是:空间虽大,但规划紧凑有序——从物料仓储、钢筋加工,到骨架绑扎、混凝土浇筑,各个功能区紧密衔接、环环相扣,一个预制墩台从设计到最终浇筑成型,在此实现全流程“一站式”生产。
“厦金大桥(厦门段)跨海段的墩柱多数采用预制装配化施工,这项工法好比‘拼积木’,将预制好的墩台在海上进行组装。”马茂源介绍,大桥全线需要预制85座墩台(187个装配式墩台构件)。这些“巨无霸”,最重的构件重达3235吨,比建造一栋五层楼高的自建房所用的全部钢筋混凝土还要重。如此庞然大物,从开始到成品下线,生产周期却仅需25天。为何能如此高效?
“单靠我们几个人很难完成。它们才是‘主力军’。”马茂源指着穿梭往来的智能机器人说。“机器代人”,正在让生产的节奏发生改变——以负压吸附式混凝土表面喷涂机器人为例,在“人机比武”中,其效率是人工的两三倍,且成品墙面平整度与外观质量也更高。目前,厂区内智能化生产覆盖率已达90%。在数智系统的精准调度下,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为大桥主体建设的快速推进打下扎实基础。
自研系统解决墩台构件入海难题
站在厂区隔海远眺,厦金大桥(厦门段)的轮廓在22海里外依稀可见。这段不算漫长的水路,却是每个千吨墩台预制构件必须跨过的“最后一公里”。如何让陆地上的巨物平稳入海?因为地形成了一道难题:厂区地面高出海平面10米,而近岸水浅,千吨级浮吊船根本无法靠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充满科技含量的解决方案在实践中诞生——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顶运一体台车系统”:一条1∶10坡度的轨道从岸边延伸入海,巨大的预制构件被稳稳送至台车上,随后如同乘“滑梯”般,滑向等待的半潜驳船。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这样的庞然大物如何实现精密操作?厂区内有一个“智慧大脑”——预制构件数字孪生系统,不仅精准控制出运环节,更将进度、质量、安全、物料、生产与劳务六大模块的数据链条全面打通,实现全流程“一盘棋”统筹谋划,让每个预制构件从生产到出运,每一步都清晰可控。
一座厂区,犹如一个前沿实践地,创新成果应用的“多点开花”,成为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照。代建单位厦门路桥工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将持续推动智能建造技术迭代升级,努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桥梁建设样板,以高标准、高质量的项目实践,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记者 谢嘉迪 通讯员 汪智齐 刘泽文)

在线读刊
微信 
微博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