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实验区以“引育留”全链条服务,全力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实现人才引得进、育得强、留得住,为实验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倾心引才
“平潭为我们提供了完善的成长就业环境,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周到支持。”台胞胡瀞心在暨南大学攻读研究生期间,通过实验区在该校举办的校园引才专场招聘会,来到岚岛从事资产管理工作。
得益于实验区的人才政策,胡瀞心每月可享受1500元租房补贴。“麒麟英才卡”更让她在医院就医、政务服务大厅办理证件时享受快速通道等。
从“坐等上门”到“主动敲门”,实验区以优化引才方式为突破口,积极走出去引才。近年来,实验区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实施“智汇平潭”引才行动,通过公开招聘、挂职交流、校园招聘等方式,吸引越来越多人才扎根创业;创新实施“编制池”管理模式,引进高端人才14名、开展高端人才“揭榜挂帅”课题研究,引导高端人才为平潭发展建言献策。
“十四五”以来,实验区已引进认定高层次人才780余名,接收省派挂职干部150名,招聘区引进生18名,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为“一岛两窗三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这次挂职是我职业生涯中一次关键的转型淬炼,它让我从技术专才走向复合型干部培养轨道。”在实验区交建局挂职的林生法感慨道。作为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他充分发挥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的专业特长,在项目管理中对基坑支护、地基处理等关键环节进行精准把关,致力于为实验区节省工程造价,实现降本增效。他表示,将继续以“岩土视角”为平潭建设发展贡献专业力量。
精心育才
每当夜幕降临,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与旅游学院技艺技能(石雕)传承创新工作室内,精密设备的运转声与木屑交织成独特的韵律。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教师郑而华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正全神贯注地投入木雕艺术创作,将海洋文化的灵韵镌刻于方寸木料之间。
“郑老师教学严谨细致,每个操作环节都为我们示范讲解,鼓励我们先自主实践,遇到难点再深入指导。”学生王绍宇说。
2023年,郑而华领衔的工作室先后获评“福建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平潭综合实验区专家工作室”“福建省文联文艺两新实践基地”,依托技艺技能(石雕)传承创新工作室平台,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的创新生态,以平潭海洋文化为创作源泉,为实验区文旅产业注入新动能。
“实验区很重视技能人才的发展,专项扶持资金让我们的培养计划更具灵活性。”郑而华表示,工作室配备数字雕刻机等先进设备,创新采用“人工智能设计+手工操作+数字雕刻”的实践模式,通过“名师带徒”机制培养工艺美术人才。
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已培养学员超百名,其中13人获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7人获评“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称号。这一成果正是实验区人才培育平台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实验区积极培育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重点企业、就业创业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专家服务基地等人才平台100余家,推动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平潭分中心落地,与20余家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2021年以来,实验区培育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家、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通过深化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师范大学等机构合作,引进成立名医工作室39家、名师工作室26家,构建起完善的“师带徒”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常态化开展校地人才培育。
此外,实验区还鼓励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及职业院校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家政、养老、互联网营销、民宿管家等产业相关技能培训超3000人次,培育相关产业技能人才约1600人次。
暖心留才
当下,位于平潭台湾创业园的两岸(平潭)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正书写着两岸人才交流的新篇章。“我们首创的台胞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模式已在全国多地推广,目前可采信项目达183项,其中60项在全国推广。”两岸(平潭)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魁峰说。
针对台湾地区职业证照在大陆无法使用的痛点,实验区在全国率先开展台湾地区职业资格全覆盖标准比对,推动成立两岸(平潭)职业资格一体化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对台职业资格标准比对采信、全国首个对台直接采认换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全国唯一专门面向台胞的技能等级评价机构。通过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设立分中心和工作站,构建起“采信+培训+考证+就业”全链条服务,累计发放证书6000余本。相关创新实践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获评福建自贸试验区十周年“十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
在创业服务领域,实验区推动成立平潭台青创业育成中心,吸引19家台资企业入驻,为台胞创业者提供“空间+平台+服务+智库+投资”孵化服务,共享人工智能、跨境电商、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发展红利。
为提升人才归属感,实验区累计发行“麒麟英才卡”1200余张,实现人才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等12类30个服务事项“一卡通享”。依托实验区人才驿站,定期举办两岸人才主题活动,不断提升人才归属感。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协调解决人才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事项,着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实验区党工委党群工作部人才处处长翁玲表示,下一步,实验区将坚持“急用先引”原则,通过公开招聘、挂职交流、高端人才“编制池”、柔性引才等方式,引进一批实验区重点产业、领域人才。以产业园区为阵地,持续推进技术创新重点企业、就业创业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专家工作室等人才集聚平台建设,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持续为人才提供优质精准的配套服务。(记者 林海艳 通讯员 陈倩莉)

在线读刊
微信 
微博
手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