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中外嘉宾观看了以朱子文化为主题的舞台剧《月映武夷》演出。图为演出现场。记者 王毅 摄
18日晚,随着《月映武夷》缓缓启幕,参与朱子学与全球文明对话大会暨第四届考亭论坛的中外学者在武夷山下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片土地曾见证朱熹以“问渠那得清如许”叩问天地本源,以“万紫千红总是春”吟咏万物共生。如今,一场以科技为笔、哲学为墨的演出,将朱子文化的精髓注入当代审美语境。高压水幕与智能舞台技术,不仅将朱子文化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体验,更让理学智慧焕发新生。
《月映武夷》创新性地通过“朱子之眼”“朱子之口”“朱子之足”与“朱子之心”四重维度,让不同时期的朱熹形象在光影流转中穿越千年,引领观众完成一场山水哲思之旅。舞者裙摆化作跃动窑火,在光影交错中“烧制”出曜变建盏的瑰丽;三层楼高的建本破水而出,鎏金文字在水痕中闪烁,让曾被历史尘封的理学箴言重焕光芒;五夫鱼龙戏、邵武傩舞等非遗技艺经现代表达,跃动成山水间的灵动画卷……这场视听盛宴深深震撼着在场观众。厦门大学外籍教授潘维廉赞叹:“没想到70分钟内可以讲述如此丰富的故事,这激发了人们了解朱子哲学的好奇心。”俄中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齐缘动情分享:“从文字阅读到沉浸观演,是完全不同的体验。服饰之美、音乐之美,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之美,让我感动得几乎落泪。”
19日,带着《月映武夷》激发的感动,学者们开启了“书院文化”主题学术考察暨采风传播活动。他们漫步寒泉精舍,触摸《近思录》编撰之地的历史脉动;拾级而上,步入考亭书院,感受“闽学”之源的深厚底蕴;漫步兴贤古街,在石板路上追寻先贤足迹……这些深入文化现场的体验不断引发跨越文明的共鸣。来自希腊的埃琳娜·埃弗拉米多欣喜地坦言:“此刻的喜悦心情,源于能亲眼看见这些美好景致与事物,现在我更渴望了解这里的历史以及朱熹的哲学思想。”来自印度的狄伯杰表示,要将朱子著作译介回国,“让更多的印度人了解朱熹的思想文化”。来自摩洛哥的哈立德·汉谟思则从中看到文明共生的可能:“汲取儒学中庸之道,我们能更好地分享彼此生命中的美好。”
寒泉精舍作为朱子创办的首所书院,是他守孝著述、建构学术体系的重要起点。从这里出发,朱熹完成了《近思录》等奠定其理学根基的著作,开创了书院讲学与学术传承的新范式。
“寒泉精舍是朱子母亲祝夫人墓所在地,是一个与孝道密不可分的意义空间。”来自韩国的山东师范大学韩国研究所所长金德均教授阐释道,“《近思录》的‘近思’意指从最近处开始思考,而人伦最近处便是父母。”他认为,孝道作为中韩文化最大的共同价值之一,完全可以成为文明对话的重要纽带。
当朱子的哲思与今人的体悟在文化现场交织,当各国学者带着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走向世界,全球文明互鉴共生的崭新画卷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徐徐展开,绵延不绝。(记者 陈黎慰 吴若秋 通讯员 严岚 程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