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在研讨会现场合影。

19日,由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海峡两岸(福州)森林康养与环境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来自海峡两岸及国际森林康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机构及台资企业代表等200余人参加活动。研讨会以“两岸共融 智慧康养”为主题,深入探讨森林康养与环境教育高质量发展之道,扎实推进“新林科”建设,助力闽台林业学科交流合作。

促进身心健康

森林康养是立足于森林资源和森林环境,开展以修身养性、调适机能、促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活动。

近些年,社会上涌现出不少新型就业形态。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程小琴教授表示,从将云南西双版纳的废弃小屋改造成“青年养老院”,为在职青年“充电赋能”,到山东不少高校学生接收“陪跑陪爬”订单业务,其本质都是关注情绪价值。“我自己的一名学生平时学习压力大,为争取保研名额,还需兼顾‘大创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论文写作,几乎没有休息时间。”程小琴分享道,去年10月,她带着森林康养专业学生前往北京密云石塘峪基地体验疗愈效果,仅仅半天的体验就让他找回了童年的快乐,“这足见森林康养的实际价值”。

“这些案例都印证了在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许多民生痛点,如青年压力、情绪疏导、生态认知等都能通过康养途径找到解决思路。”程小琴说,国内外公认的森林康养具有十大功效,包括改善睡眠、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等,人们的许多需求都能在生态系统中找到“对症之解”。

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刘艳波教授分享了高寒地带森林康养的人体实证研究。“我应该是此次研讨会中唯一的纯医学背景的研究者,但森林康养离不开林学和医学这两个学科的合作。”刘艳波说,开展长白山地区的森林康养研究时,林学和医学老师会共同参与,林学老师主要负责监测森林环境,划分不同功能区并梳理长白山的植被资源,医学老师则会组织志愿者参与森林康养课程,在过程中采集志愿者的血液、尿液等样本,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分析森林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是长白山康养的最佳季节,森林康养能有效降低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并对免疫力、应激激素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健康人群进行一到两周的森林康养也可获得良好效果。”刘艳波说。

结合自然教育

森林康养的研究和发展,与自然教育的设计与实践密不可分。“在我看来,针对儿童展开的户外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融入森林康养的课程中就十分合适。”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科学教育暨环境教育研究所所长黄琴扉说。

随着家长意识到户外活动对儿童智力、体态和社交能力的益处,户外教育越发受到重视。“以我们在台湾设计的无人机试飞课程为例,在课堂上进行无人机组装后,我们将孩子带到户外进行无人机的实地试飞。”黄琴扉说,在教室里试飞,孩子们个个都是高手,但进入森林这样复杂的地形时,要思考如何避开这些障碍物,甚至可以让孩子们展望未来用无人机低空航行来检测森林的具体方案,“在进行森林疗愈的同时,如果我们还能够让孩子们去思考,去做不同的学习,把STEM的课程加进来,得到的效果会事半功倍”。

复旦规划设计院生态分院自然教育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雍怡认为,多数自然保护地拥有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景观、多样的生物等丰富资源,通过设计与挖掘,可将其转化为特色自然教育路线、体验课程、文创周边等。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教育能通过解说“出圈”、体验创造和黏性培养等形式,演绎、传递自然之美与自然价值,同时带动更多人关注和保护自然。

雍怡以团队在川西北雅高山暗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中开展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项目设计为例进行分享。雍怡表示,通过优化空间与路线设计、打造“自然驿站”等,游客能直观感受到保护这片山林,不仅是为了国家生态安全、保护野生动物,更能给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切实益处。“这正是森林康养与环境教育的核心契合点。”

两岸融合发展

闽台地缘相近、气候相似,孕育了同根同源的林业基因。在森林康养领域,闽台合作大有可为。

“森林康养的场域包括都市林、自然林等,但其中一定有大量的林木。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树木调查方式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我与福建农林大学的张玮尹副教授在森林康养方面合作的方向。”台湾屏东科技大学森林系教授陈建璋表示,林木存在风险,它可能会出现无风倒伏,受自然灾害影响枯亡等,如何规避这些风险,这就需要在森林康养场域中进行树木的调查和监测管理。

陈建璋说,传统的树木调查方式,如人工检测、样本调查等,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低下,并且存在准确度不够、数据不足等问题。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台湾采用了先进的智慧化调查方式,例如无人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并将这些调查的数字化资料录到资料库中。“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对比,就可以把树木分成不同的等级,只需检查急需关注的少量树木。”陈建璋说,大陆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很快,更有利于这些智能化方式的开展,“在森林康养基地也可以进行实践,保证场域的安全可靠”。

作为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森林康养方面的主要负责人,台湾教师张玮尹将台湾成熟的森林疗愈理念带到福建,在课程设计上结合林学、心理学、身体保健与运动课程,开创了大陆首批森林康养本科专业,并在永泰、将乐等地建起了森林康养科研教学实践基地。

张玮尹表示,2022年,福建启动两岸森林康养标准共通试点工作,如今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共同研制了森林康养目的地两岸共通标准等。今年,福建省国有林场发展中心、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农林大学将继续联合申报第三批两岸标准共通试点项目——《海峡两岸共通 森林步道建设技术试点》。“期待两岸在森林康养领域能互学互鉴、互惠互利,让两岸通过这一桥梁,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和更深厚的情谊。”张玮尹说。(记者 汪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