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厦门分指重点打造的天山马拉松品牌,已成为新疆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图为今年8月17日2025吉木萨尔天山马拉松比赛盛况。

  位于吉木萨尔县小分子村的闽疆艺术家创作交流基地由厦门援疆打造。

  厦门分指投入资金支持吉木萨尔县羊肚菌产业发展。图为天山脚下的羊肚菌加工厂。

  从鹭江之畔的大厦之门,到天山脚下的北庭故址,因援疆这一国家战略,厦门这座先行先试、爱拼敢赢之城与吉木萨尔这座历史底蕴深厚的西北古城紧密联系在一起。天山雪水润戈壁,十年接力种春风。2023年5月,第九批厦门援疆干部人才,接过上一批援疆人手中的接力棒,踏上逐梦西北的援疆旅程。他们以援疆的时代使命为信仰,以胡杨、红柳的品格为借鉴,与当地干部群众携手并肩、砥砺前行,开启共建美丽吉木萨尔的新征程。

  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福建援疆厦门分指挥部(以下简称“厦门分指”)全力推进各项援疆工作持续升级,不断提高援疆综合效益,更好地造福吉木萨尔县各族群众,为当地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有力支撑,用亮眼的成绩书写了厦门援疆的华丽篇章。

  

  产业帮扶

  助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今,走进庆阳湖乡双河村的养殖小区,大门、围墙、消毒池、药浴池及室外供水管网等附属设施焕然一新,在厦门分指的助力下,双河村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以招商租赁为着力点和落脚点,切实增加村民收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养殖户纷纷入驻,截至目前,已使用圈舍3座,新签订养殖圈舍5年租赁合同5座。每座小型棚圈租金2000元,大型棚圈租金6000元,仅养殖小区租赁就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万余元。这只是厦门分指助力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之一。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厦门分指坚持把产业援疆作为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抓项目、搭平台、引龙头、拓市场等措施,不断增强受援地内生发展动力。

  两年来,厦门分指投入援疆资金2200万元,支持羊肚菌产业,实施大有镇食用菌基地配套设施以及加工厂、大棚滴灌等项目,实现从菌种培养、生产、冷冻、烘干到包装加工的全链条配套帮扶。种植大棚由2021年30多座发展到2024年500余座,2024年产值近700万元,有力带动当地村民新增就业200余人、人均增收1.2万元,成为吉木萨尔县产值第一的农业产业。投入援疆资金300万元,支持三台镇、泉子街镇、大有镇和新地乡4个大蒜保鲜库建设,助力吉木萨尔县“白皮大蒜之乡”打响“金蒜盘”。

  厦门分指还通过资金支持和项目支持的方式,助推吉木萨尔乡村振兴发展。如投入援疆资金帮助泉子街镇、新地乡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为二工镇、庆阳湖乡合作社购置农机设备,增强村居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建设大有镇为农社会化服务中心,畅通农产品及涉农物资仓储流通。同时,还借助天山一号风景道基础设施能力提升项目,整合南部山区旅游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并扶持建设渭户村手工坊、公圣村中药烘干厂等一系列项目,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现在,想品尝吉木萨尔县的美食和特产,只要通过“万福千家消费帮扶”小程序就能购买到。这是得益于厦门市发改委、厦门市总工会的谋划支持,厦门分指积极牵线搭桥,依托厦吉两地供应链企业,打通工会消费帮扶双向渠道而带来的实效。据介绍,厦门工会消费帮扶单项政策有力支撑了当地国企做大做强、农特产品销售,带动了农民增收、乡村振兴。产业援疆,创新远不止于此。在上批厦门援疆干部人才于厦门创设“厦门吉木萨尔县农特产品展示中心”基础上,厦门分指创新成立“吉木萨尔县厦门名优产品展销中心”,以此构建“厦吉台双向展销中心”,推动昌吉州农特产品与厦门名优产品双向流通,年度销售额近3000万元。

  不仅如此,厦门分指还桥接厦门国企赴疆创业,推动厦门象屿集团、厦门建发集团在疆落地项目助力当地发展。并常态化做好招商推介,组织当地企业赴闽参加九八投洽会等招商活动引进项目,积极探索产业援疆新路径。

  

  引才赋能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九批厦门援疆干部人才入疆以来,任实职、担实责、分实工,把“输血”“造血”支援相结合,在两地交流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好传帮带,高度重视对年轻教师和医生的培养,争取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两年来,在厦门援疆教师倾情“输血”下,教育援疆成果显著。在厦门援疆教师指导下,吉木萨尔县一中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萌芽赛道第一名;吉木萨尔县学生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中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二、三等奖;县中等职业学校获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2024年晋级国赛。不仅在学生培养上成果丰硕,厦门援疆教师团队在助力当地师资队伍建设上同样成效显著:指导当地教师完成州级课题4项,其中,获州级以上论文奖19人次,发表CN刊物论文14篇,教育教学成果获奖52人次。发挥“师徒结对”机制作用,还培养骨干教师34人赴厦门研修,提升专业素养。

  在开展传帮带方面,厦门援疆教师团队以“名师工作站”为载体,创新推动“桥梁工程”“青蓝工程”“青苗工程”“流动家长学校”等系列项目落地实施并深入开展,有力促进当地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成长,有效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有机融合。“最终目的就是:建起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厦门分指相关负责人提到,为提高当地师资队伍水平,在厦门分指的推动下,还组织了“厦吉校长论坛”,开展“云直播”联合教研等。

  教育援疆硕果累累,医疗援疆同样成绩斐然。据最新统计数据,自入疆以来,截至今年7月,厦门援疆医生团队累计完成门诊接诊12856人次,实施各类手术1151台;积极开展全覆盖式援疆义诊83次,服务群众3万余人次;启动“结亲家庭医生”行动,组织“北庭健康行”年度志愿活动,惠及6000余名群众。让当地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医疗援疆带来的实惠。

  除了发挥专业特长,为当地百姓开展医疗服务,厦门援疆医生团队在助力当地医院提升软硬件水平上,同样不遗余力。吉木萨尔县中医医院建立了新疆首个县级中西医结合血管介入诊疗科研平台;成立的吉木萨尔县中医医院生殖医学不孕不育诊疗中心,获得了2024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优秀典型案例,也是昌吉州唯一一例。为推动当地医疗水平提升,厦门分指促成厦吉两地9家医疗机构结对,市中医院创新“以院包科”,夯实县中医院中医内涵建设;组建厦大翔安医院医联体,引入远程医疗平台。在人才传帮带上,开展“师带徒”计划,建立26对师徒关系,引进新技术、新项目42项。

  厦门分指还开展柔性引才,助力专精技术发展,引进厦门三甲医院专家进行短期支援,开展医疗传帮带;在市国资委鼎力支持下,引进厦门两家国企管理干部在当地挂职,帮扶带动当地国企运管,推动产业发展壮大;并不定期组织当地干部人才赴厦学习交流,提升当地干部干事创业本领,取得良好成效。

  

  文化润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自入疆以来,厦门分指不断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着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党建引领援疆工作。厦门分指以党建引领文化交流,围绕“远亲不如近邻”理念,积极推动厦门近邻党建工作方法落地吉木萨尔县,助力当地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在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探索过程中,厦门分指指导当地不断总结提炼“近邻党建+”模式,已初见成效。在厦门分指的帮助下,吉木萨尔镇打造了“近邻奶茶会”居民议事品牌,目前已举办95场次,参与群众1000余人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0起、问题隐患25个,收集意见建议50条,解决困难诉求24件,有力推动提升基层治理和社区自治能力。同时,还引导三台镇党委打造近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模式,形成“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邻里一家亲”浓厚氛围,村(居)民间近邻相亲、守望相助已成为三台镇鲜明生动的精神力量。

  今年8月7日,福建鼓浪屿、新疆北庭故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三地签署合作协议,正式缔结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共同体。从鼓浪屿与北庭故城的双城携手,到如今的三地联动,是丝绸之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精神内核的延续与升华。2019年,在厦门分指的牵线助力下,鼓浪屿便与北庭故城遗址正式结为“友好世界文化遗产地(点)”。在此契机下,厦吉两地频繁组织开展文化交流、文艺互鉴及文旅合作,有力促进了两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化交流,丰富了文化润疆的内容。如今,厦门分指再次助力三地世遗携手,“更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的深情相拥,是践行文化润疆的实际行动,奏响了‘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华美乐章。”

  除围绕文化遗产开展文化润疆工作,厦门分指还通过开展艺术创作,创新文化润疆形式。在厦门分指支持下拍摄的文化润疆微电影《守望·北庭》获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等多项大奖;创作援疆主题歌曲《山海一家》,展现教育援疆情怀;引进专业团队协助吉木萨尔县运营“看见北庭”系列抖音号,首次在疆开展媒体共建帮扶;厦吉两地联合打造《走进北庭》《厦吉名医讲堂》等专题专栏,制作《援疆干部看北庭》系列宣传片10部。

  做强做优文旅产业,打造文化润疆重要支撑。厦门分指引进厦门红点设计团队,实施“北庭吉礼”城市形象标识及系列工业产品IP设计,支持吉木萨尔县文旅投公司构建北庭故城瀚海军与边塞诗文创体系并转化落地,承接了昌吉州建州70周年庆文创品的设计制作,“北庭壶”“玉蒜香插”入选“新疆礼物”名录,助力擦亮吉木萨尔县文旅品牌。

  就在前不久的8月1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4500名跑者汇聚吉木萨尔,参加2025吉木萨尔天山马拉松,以奔跑之名,丈量千年古城文脉,尽览北庭大美风光,谱写了一场融合竞技激情与地域风情的体育文化盛宴。事实上,这个由厦门分指引入厦门马拉松团队、以白金标赛事办赛经验打造的天山马拉松品牌,经过三年培育,已成为全疆最有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该赛事有力助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和营商环境改善,极大提升了北庭文体事业水平和县域知名度美誉度,为吉木萨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和强劲动力。

  

  深化三交

  推动厦吉台三地民族团结发展

  交往交流交融(以下简称“三交”)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团结的黏合剂。两年来,厦门分指开展多种形式的“三交”工作,有力地推动吉木萨尔和厦门两地的来往互动,推动了民族团结发展。

  创新建立机制,深化开展“三交”工作。入疆后,第九批厦门援疆干部人才便创新打造“下沉一级式、协议清单化”援疆共建机制。在厦门分指的牵线下,2023年起,厦门市“六区一委”与吉木萨尔县“七镇三乡”全面缔结共建协议,推动厦门援疆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走向基层。为进一步深化“三交”工作,2024年,厦门分指进一步构建“协议清单化、清单项目化”机制,推动共建支援做细做深做实。去年以来,厦门各区相关负责人针对共建支援的协议清单,分别专程前往吉木萨尔调研座谈,进一步细化支援细节。不仅如此,厦门分指将“三交”工作深化到底,打造“下沉式帮扶”理念,将共建支援延伸至市直机关及各职能部门,真正做实做细支援共建。

  厦门分指注重拓展载体,推动厦门、吉木萨尔、台湾三地形成广泛联结。今年5月31日至6月2日,“百味醉天山·闽疆共飨宴”吉木萨尔县第三届厦吉文化美食汇—翔安百味季在吉木萨尔县庭州湾乐园盛大开幕,吸引了厦吉两地市民游客参与。这场盛宴让厦门海岛风情与庭州古老文化完美交融,推动了两地的文化共融、山海共进。事实上,此前,厦门分指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两届美食节活动。去年更是打造厦吉台三地厨艺大师参与的美食季,以美食为媒介、以文化为内核,促进了民族团结,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除了美食汇,厦门分指还构建“体育+”交流平台:联动举办“村BA”“村超”等跨域赛事,推动厦吉两地深入交流,带动当地体育事业发展;组织当地青少年赴厦门参加U14山海杯足球赛,与港澳台学子同场竞技增进友谊,拓展民间交往新路径。

  同时,打造“丝路同源·山海交响”品牌活动,组织青少年夏令营7批次202人次,厦吉台三地学生互访3批次50人次,并组织厦门、台湾、吉木萨尔三地小朋友以及词曲作者一起演唱《厦门亲像一首歌》,进一步推动三地的交往交流交融。今年6月,吉木萨尔县第五小学的几名学生因流利地用闽南话演唱《厦门亲像一首歌》走红网络,而该校正是由厦门分指所援建。

  注重打造“鹭岛心联、爱在北庭”援疆工作品牌,厦门分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组织25名援疆干部人才与49户哈萨克族家庭“集体结亲”,开展义诊送教、共庆节日等活动,组织“亲戚”代表赴厦交流,深化情感联结。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参与援疆事业,成功引导相关组织机构开展25批次、捐赠金额总计330余万元的爱心慈善活动,为群众送去温暖与希望,有力彰显鹭岛社会各界对吉木萨尔县经济社会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坚定支持。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第九批厦门援疆干部人才将坚持初心使命,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将忠诚、干净、担当镌刻在万里之遥的北庭大地上,为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贡献厦门力量!(文/记者 邬秀君 图/福建援疆厦门分指挥部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