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BRT滨海新城(西柯)枢纽站。(记者 林钦圣 摄)
昨日是厦门BRT开通运营17周年的重要日子,厦门公交集团下属厦门市快速公交运营有限公司策划系列纪念活动。
2008年,厦门BRT一开通就创下了三个全国第一:第一个采用高架桥模式的BRT,第一个将高架车道、地面车道、隧道、桥梁等交通形式有机组合的BRT,第一个开通即“一次成网”运营的BRT。厦门BRT走过了浓墨重彩的17年,累计输运乘客超15亿人次。
这17年来,厦门BRT既“变”亦“不变”,发生变化的是车辆、车站与枢纽、票务系统、管理模式等,在迭代升级中促进公交为民服务提质增效;不变的是,始终坚持“乘客满意、政府放心”的运营宗旨,聚焦服务提质再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出行需要。
今天,我们透过“六个升级”,呈现厦门BRT的转型路径与创新逻辑。它不仅是快速公交系统的进化样本,更折射出公交行业转型发展的未来方向。
管理升级
智慧调度赋能运营
每天早晨5点45分开始,不同BRT线的首班车便陆续从始发站开出。快1路驾驶员黄师傅很喜欢驾驶首班车,“可以感受到厦门正在从沉睡中苏醒”。
苏醒后的厦门迅速进入上班早高峰。站台人头攒动,BRT总能让市民乘客在较短时间内离开站台、登上车。
厦门BRT相关负责人说,“智慧调度”是提升早晚高峰运能的法宝。BRT的运营指挥中心,能够对BRT全线网车辆进行集中监控与运营调度。
“高效灵活”是厦门BRT的一大特点。一旦监测到某个车站发生客流量激增的现象,BRT运营公司将迅速采取“调度空车”“连发双车”“置换车型”“加开区间线”等措施,迅速清空原本拥挤异常的站台,避免客流拥堵。
车辆升级
智能绿色双轮驱动
厦门BRT向来以“快速”闻名,全程最高时速60公里,乘坐时却鲜有摇晃感。进站前,BRT车辆不仅能平稳减速,还能精准停在站台边,距离站台边不超15厘米。
自2008年开通以来,厦门BRT对驾驶员的驾驶技术提出了较高要求,颇具挑战的是,在智能辅助驾驶方面开展了先行先试。早在2019年,厦门BRT便在全国率先推动智能化转型,在车辆上搭载360度全景环视辅助行车系统,有效辅助驾驶员安全和规范行车。至2022年,进一步探索开发BR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实现了包括车辆平稳进出站、安全车距保持以及安全防碰撞等应用场景,持续提升运营效率及服务水平。
“正是因为实现了路权的完全专用,我们不断改善一系列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解决不断出现的新场景问题,支撑起更优的运营效率和更贴心的服务,让市民乘客感受到便捷、安心、舒适。”厦门BRT相关负责人称。
厦门BRT持续深入打好 “蓝天保卫战”,支持“电动厦门”建设,完成从柴油动力到新能源化、纯电化的华丽转身。2017年率先投放营运首批纯电动车;截至目前,302台运营车辆全部为新能源车型,每年减少碳排放超12万吨。
贴心的人文关怀,还体现在BRT车辆的细节:电动塞拉门,车门向车外打开,防止车门“咬人”现象;智能的伸缩踏板,除了防止乘客踩空外,也更加方便使用轮椅、婴儿车、手推车的乘客上下车。
车站升级
以人为本优化体验
厦门BRT全线站点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持续推进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升级。
厦门地铁快速场站公司高级工程师告诉记者,早在BRT建设之初,市委、市政府就很重视景观问题,希望通过景观设计,使高架桥与城市周围环境和谐一致,弱化桥梁的存在感。最终,BRT高架桥融入了夜景亮化设计,桥墩披上了绿色的外衣,桥梁外侧设置了三角梅等高架花箱,并在靠近居民区的高架段安装了隔音屏障。现在,BRT高架桥桥柱上随处可见郁郁葱葱的爬藤植物,犹如“绿野仙踪”;三角梅盛开时,高架桥仿佛穿上了“花衣”。
随着购票方式转变,全线站点售票亭逐步转型为开放式综合服务台,提供咨询、票务处理、应急服务等一体化功能,空间布局更开放、服务更亲民;随着换乘需求增加,文灶站、火车站、蔡塘站等重要站点,建成贯通式风雨连廊,实现“晴不暴晒、雨不湿衣”的舒适候车环境。
枢纽升级
站城融合焕发生机
在做好客运主业的同时,厦门BRT也在不断地求变、求新,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落实一体化交通改造,BRT第一码头枢纽站扩建后,增加轮渡候船功能;BRT火车站新南站厅启用后、BRT厦门北站首末站建成后,设置动车、高铁换乘便捷通道;
——提供多元化便民服务,科学合理地利用BRT高架车站的空间资源,设置便利店、面包坊等便民设施,提升车站与城市服务功能融合;
——进行集约化综合开发,BRT前埔枢纽站、嘉庚体育馆站、滨海新城(西柯)枢纽站等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开发保障性租赁住房、商品住房等项目,更好引导人房地联动、产城人融合。
目前,厦门BRT正在通过对这些“有潜力”的综合交通枢纽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增强公交“造血”功能,用更多的收益造福市民、反哺城市,力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已投用15年的BRT滨海新城(西柯)枢纽站正在加速推进一体化交通改造工程,这是2025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预计今年10月建成投用。该站将增建4部电扶梯,在既有地面至站厅层楼梯和人行天桥上加设连廊雨棚。
换乘升级
构建一体化交通网络
现在的厦门,不管去哪儿,都可以通过“公交+BRT+地铁”的方式抵达。
2019年6月,首个与地铁接驳的BRT车站——新BRT文灶站更名运营;2021年,BRT火车站新南站厅正式启用,增加了服务台、宽通道闸机等设施设备,成为集动车、BRT、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综合换乘点。同年,BRT第一码头枢纽站完成扩建,实现BRT与轮渡无缝换乘。
2022年至今,BRT文灶站、火车站、蔡塘站、双十中学站等换乘站点先后增设智慧信息屏,构建“公共交通一体化信息平台”,实时发布班次、客流、换乘指引等信息,让市民乘客换乘更便利。
票务升级
多元支付便捷高效
在厦门BRT的早晚高峰时段,一拨拨乘客涌向出站口闸机通道。与过去不同的是,有的乘客拿出手机准备扫码出站,有的使用手机的NFC(近场通信技术)功能付费,还有的依然使用传统的e通卡。
因为采取类似轨道交通的运营模式,厦门BRT实行站台售票。为了节约乘客时间、改善出行体验、提升出行效率,厦门BRT持续创新票务系统——从最开始用现金购买单程票、支持e通卡刷卡进站,到支持“非现金支付”购票,再到实现“扫码”进站乘车,厦门BRT始终走在前列,给乘客带来更多选择。
BRT为民的情怀与责任,还具体体现在“低票价”——厦门BRT按里程计费,每人次起步价1元/5公里,5公里以后里程运价0.15元/公里,全程票价累计最高4元。这种模式体现了科学公平的原则,因为乘客只需为实际乘坐的距离付费。(记者 林钦圣 通讯员 江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