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香约北京·遇见安溪”安溪文旅推介走进北京活动拉开帷幕。这场跨越千里的文化之约,既是福建安溪“茶旅+美食”双IP的集中亮相,更借助安溪与厦航的“天际茶盟”合作,让安溪茶香通过万米高空的“空中茶驿”走进京城的米其林餐桌。

“七泡有余香”的安溪铁观音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近年来,安溪通过协同推进产业创新、科技赋能、品牌塑造和市场拓展,构建从种植标准到消费场景的茶产业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推动全方位工艺升级

在安溪县湖上乡的历山茶仙茶庄园,一场农业革命正在上演。这片生态茶园,如今已成为科技赋能茶产业的代表之一。“过去茶树病虫防治靠打药,现在靠科技,省钱省力又环保。”安溪历山茶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加怀指着茶园里星罗棋布的智能设备介绍。

这套“物联网+智能绿色虫害防治系统”堪称现代茶园管理的“智慧大脑”:杀虫灯、害虫智能性诱系统、诱虫黄板和声光电软杀伤装备构建起立体防控网络,实现对茶叶虫害的针对性防控。“引进智能虫害防治系统后,不仅提高了病虫害的防治效率,还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环境污染,亩均效益提高30%以上。”姚加怀说。

安溪县茶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加勇表示,近年来安溪县聚焦创新驱动,提升茶科技支撑力——汇聚政策、人才、科技资源,聚焦绿色种植、智能加工、质量安全等领域攻关;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共建乌龙茶产业研究院、茶产业碳中和研究院等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茶产业大数据平台,推动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

打造全球化文化名片

6月12日至16日,安溪县组团奔赴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参与“文化润疆·福茶天山行”系列活动,10家安溪品牌茶企及安溪县茶文化艺术中心开启了一场跨越山海的文化与产业交融之旅。

这只是安溪铁观音品牌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溪县持续推进品牌兴茶行动计划,每年组织上百场次的品牌宣传活动,提升安溪铁观音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在8月10日举行的“香约北京·遇见安溪”安溪文旅推介走进北京活动中,两项签约仪式引发关注——除安溪县农特产供应合作签约外,安溪县文化旅游战略合作签约也为安溪文旅再添助力。安溪的“茶旅+美食”双IP,加上北京各大旅行商的实力赋能,京津冀游客未来深度体验“采茶、制茶、品茶、赏茶”全链条服务将更加便捷。

在国际舞台上,安溪铁观音同样大放异彩。从作为国礼茶、国宾茶多次亮相重大国际外交场合,到2023年走进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和位于罗马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安溪铁观音已然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目前,安溪县精心打造的品牌矩阵日渐成型——全县地理标志准用企业157家,形成了以“安溪铁观音”公用品牌为核心,众多企业品牌协同发展的品牌族群。全县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6家、市级12家。

构建全渠道营销生态

当前,安溪铁观音正经历从传统农产品到现代消费品的转身。“当前,市场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茶饮功能延伸至健康养生、社交等场景。”安溪岐山魏荫名茶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月德的这番话,揭示了产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

“新茶饮和移动消费正在改写行业规则。”闽州浓韵汇茶业技术总监王清海指出。面对变革,安溪茶企探索出多元发展路径:吴光研茶业通过“精品战略+渠道下沉”的创新模式,将300亩茶园转化为体验式消费场景,并通过与企业合作,实现原料成本降低15%、产品溢价提升25%;福建省闽州浓韵汇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开发非遗工艺限定款等,以文化赋能提升产品溢价。

安溪也构建了庞大的茶叶营销网络,县内外茶叶营销人员达30万人,在全国开设6万多家茶叶店,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茶叶供应链基地和重要的茶叶集散加工中心。此外,还积极拥抱电商浪潮,茶叶电商销售额达125亿元。

除了构建自身的完善营销生态,实现跨区域的强强联合也成为安溪茶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之道。

8月7日,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联合泉州市安溪县龙涓镇、祥华乡举办的“仙龙祥共发展”一茶双安三地区域协调发展交流会在华安大地土楼举行。两县三地签署《两县文旅产业联盟合作框架协议》《三地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框架协议》等,将以茶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携手探索山区县“抱团发展”的创新模式,共同打造“闽南乌龙茶产业集群”。(吴圣超 薛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