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漳浦的荔枝季已近尾声。这场始于6月的荔枝保卫战,以一个多月5万吨的销售战绩收官。

漳浦县素有“中国荔枝之乡”的美誉,荔枝种植面积达5万亩。面对荔枝丰产引发的价格塌陷,当地政府不是简单发放补贴,而是构建涵盖降本增效、产业链拓展的立体化支持体系。

观察这场“战役”,3个创新维度尤为明显。

其一,当地政府角色实现从“末端救助”到“全链赋能”的跃升。

“一斤8毛,连运费都不够。”果农求助短视频发布当天,县领导带着农业、交通、物流等部门负责人径直走进果园,“成本多少?”“收购价怎么算?”“最缺什么支持?”一连串提问,让果农焦灼的眼神里有了希望。

一场政企联动的“快闪行动”迅速铺开:5天内连开3场座谈会,两个工作专班火线成立。得知物流成本占比超过三成,交通运输部门协调快递企业将首重费用降低1.2元;税务部门上门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农业农村部门分析市场走向;电商企业分享线上销售经验。

县委县政府当起“红娘”,促成4家企业达成收购协议,承诺增加收购点位。镇村两级成立的购销专班向社会公布热线电话,确保产销对接畅通无阻。

整个过程看到的不是常规的价格补贴,而是通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拓展销售渠道重塑产业竞争力。这种“降本增效”思维远比临时救市更具可持续性。

其二,流量经济被赋予新的治理内涵。

当地“网红”齐出力,展现出流量经济惊人爆发力:海外博主Joe将话题推上国际社交平台;政协委员变身带货主播,一小时售出5万公斤荔枝;团县委组织60余名本土主播开展助农直播,当天累计观看量超50万人次。这些实践表明,社交媒体已从单纯的销售工具升华为乡村振兴的新基建。

其三,最具战略眼光的,是危机中孕育的发展长效机制。

在官浔镇农场,华南农业大学专家指导引进100多个新品种。“要科学布局早中晚熟品种,实现错峰上市。”专家建议。

通过深度调研,当地政府敏锐捕捉到了更大机遇:当地果汁代加工产业在全国市场已占据重要份额。基于这一优势,7月底当地谋划《食品专业园区产业规划》,规划建设大型果汁和果蔬加工产业基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值得关注的是,该规划并非孤立推进,配套的冷链物流体系与冷冻仓储设施规划同步进行,形成“加工+物流”的双轮驱动格局。这种将初级农产品生产与精深加工优势整合提升为产业集群的决策,抓住了产业振兴的牛鼻子:延长产业链才能提升价值链。

流量可解近渴,制度方能致远。在产业纾困过程中,干群需实现角色转型——干部从“救火员”转向“制度供给者”,农户从“被动受助”变为“主动突围”,而社交媒体则搭建起产销对接的高速通道。

当政务效率与流量经济相遇,催生的不是昙花一现的热度,而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既要建立灵敏的市场预警体系,完善冷链等基础设施,又要培育经营主体自觉性。当果农开始主动询问品种改良方案,当企业自发增加收购点位,标志着帮扶行动真正激活了内生动力。(苏益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