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反对日寇进攻发动对日抗战的宣言书。
抗日战争时期永定抗日巡回剧团用的手提琴。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二支队战士林高峰的家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闽西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区域,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坚持抗日救亡,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依靠各地党组织和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力量,团结、联合各界人民,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今日,让我们通过古田会议纪念馆珍藏的3件文物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回望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发动对日抗战的宣言书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共闽西地方组织审时度势,坚持以抗日大局为重,极力促成国共合作局面,开展了伟大的抗日战争。
1936年12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开宣布执行关于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的方针,发出了《为联合救国致各界公开信》,向各界表达了红军抗日的主张和愿望。1937年3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改名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将闽西南抗日讨蒋军改名为人民抗日红军,游击队改为人民抗日义勇军,并提出主动派代表与国民党当局驻闽部队进行正式谈判。
同年7月18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布了《为反对日寇进攻发动对日抗战宣言》,郑重宣告:闽西南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红军一、三、五、七各支队和各县抗日义勇军、义勇队等愿意贡献一切,牺牲一切于这个神圣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并郑重申明:“愿与各党派各阶级捐弃前嫌,结束十年来的长期内争,不管任何人任何党派,不管他过去对内问题上与我们有过任何纠纷,任何深仇大恨,只要我们赞成抗日救国,我们都愿意与之联合,决不寻仇抱怨”,要求“立即动员广大人民起来,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宣言在闽西人民中不胫而走,广为流传,鼓舞了闽西人民的抗日勇气。
经过不懈努力,7月29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与国民党方面正式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在历史转折关头,闽西南地区执行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永定抗日巡回剧团用的手提琴
这件文物是古田会议纪念馆于1974年珍藏的,长59.5cm,宽21cm,高5.6cm,加上附盒,重1.3kg,主要材质为木和部分金属,现为国家三级文物。
抗战爆发后,闽西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发动、组织各阶层人民,深入开展了声势浩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
在龙岩,中共龙岩县委利用国民党县党部的龙岩抗敌后援分会的合法组织,深入基层,组成抗日服务团;厦门大学内迁长汀后,在厦门大学战时后方服务团的带领下,长汀各个中学相继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在永定,各地把学校和夜校师生组织起来成立宣传队;在上杭,成立了警钟剧团、大忠剧社等;在连城,成立了省抗敌剧团、连城县抗敌剧团等;在漳平,组建了漳平战地妇女宣传队、漳平暑假学生抗日救国宣传委员会;在武平也组织了宣传队。
闽西各地的抗敌剧团和各类宣传队、服务团,拿起文艺武器,走到市区街头、深入偏远农村,通过演出《小英雄》《放下你的鞭子》《红心草》《火焰》等抗日戏剧,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抗日救亡讯息传播到千家万户,激发民众的抗战热情,动员群众积极投入到抗日洪流中。
新四军二支队战士林高峰的家书
1938年1月,闽西、闽粤边、闽赣边和闽中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林高峰就是新四军第二支队的一员,他先后担任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第4团政治宣传教育股长,第2支队政治部宣传教育科长、政治部青年科长,新3团第3营政治委员等职。这5封家书是林高峰在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期间,写给家人的信。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郊区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发动进攻,挑起了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随军驻扎在龙岩白沙的红军战士林高峰随即表明了自己“身为军人,岂能落人之后乎”的抗战决心。
1938年3月,新四军第二支队2000多人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领下,从龙岩白土出发,奔赴苏皖抗日前线。在队伍开拔前夕,他给年迈的父母去信,表明“本军为要杀尽日奴,应时刻准备上前线杀敌,以最后战胜日本,取得最后胜利”。林高峰抱定必死的信念,就此踏上北上抗日的征程。
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上,林高峰及时将前方的战况通过书信转报给家中,“本军在江南地方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天天与敌人打仗,不断牵制敌人,且取得很大胜利”,他还鼓励亲人“眼光要看得远,光明的日子正在前面等着我们”。同时,他还请父母一定要及时转告与自己同时参军的同乡王胜、王集成、王直、王荣光等人的家属,“均在一块,身体平安”,并再三嘱托父母“请走他家”问候。
林高峰烈士的五封家信,字里行间展现出一名革命战士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浓厚的家国情怀。
(作者 李杭英 单位:古田会议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