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细读《摆脱贫困》,字里行间充溢的深厚为民情怀令人动容。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论及改革发展时始终强调要眼睛向下,问需于民,倡导“到基层去了解社情民意,体察群众的冷暖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必须持之以恒深挖用好这些理论和实践“富矿”,带着感情、带着使命、带着责任,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

(一)

赤子初心,始终如一。

从厦门军营村山下开发、山上“戴帽”,宁德的摆脱贫困,福建的山海协作、造福工程,到新时代的精准扶贫,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从福州推进“一栋楼办公”,“数字福建”建设,到新时代的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数字中国”,推出“最多跑一次”“高效办成一件事”措施。一系列涉及民生领域的改革,接续推进。

把民生所望转为改革所向,关键在于把心贴近人民,精准洞察群众需求。

时间回到24年前,福建打响了全国治理“餐桌污染”的第一战。“人民关心的事情就是我们关心的事情,人民群众不放心的事情、不满意的事情就是我们的过失所在!”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谈及这项工作时的一席话,至今听来,仍掷地有声。

新世纪之初,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改善,福建人民的餐桌和全国人民一样,食品供给虽无数量之忧,但不同程度上面临食品安全方面的困扰。瘦肉精是当时老百姓餐桌上的“公敌”。2000年5月,福州组织了一次抽检,结果令人咋舌——定点屠宰场的瘦肉精检出率高达76%。

这就是习近平口中人民群众“不放心、不满意”之事,“餐桌污染”不能不治。

2001年的省两会,“加强食品卫生的管理、检查和监督”提案得到习近平的高度重视,批示要求主管部门尽快拿出整改措施。2月,新华社接连刊发两条反映省外“餐桌污染”的报道,习近平批示:“‘餐桌污染’是一个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安全,关系我省农产品能否扩大国内外市场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大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接连两次批示,在全省吹响了治理“餐桌污染”这场战役的号角。

这场战役的亲历者在接受福建日报采访时说:“为何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习近平同志曾在会上这样问大家。他认为,问题就出在体制机制上。”

对“餐桌污染”明确提出综合治理的路径和机制,在当时,非常不容易。习近平最终肯定并拍板了原省经贸委起草的方案,省政府建立起由23个部门组成的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会议。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在这场“舌尖上的安全”守卫战中,打破部门藩篱,统筹推进,逐步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各部门真正地形成合力。一头猪从“八个部门管不住”到管出安全、管出放心,凸显综合协调机制作用。2001年当年,全省生猪产销环节的瘦肉精检出率下降到8%以下,次年又降到1%以下。

此后,省里连续25年把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并构建了食品安全全过程追溯体系——

2017年,率先在全国开展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一品一码”是指按照追溯编码规则对同一品种批次的食品和食用农产品赋予唯一的识别追溯码。

2020年2月1日起,全省范围内实现了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与“一品一码”追溯制度相衔接,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两证合一”模式。这一模式的农产品“二代身份证”,解决长期困扰监管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脱节问题。

2024年5月1日起,《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实施,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追溯责任的职责和要求,鼓励企业将自建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系统与平台系统对接,推进实现信息共享。

(二)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离开福建以后,我也一直关注福建。在这里工作期间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后来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经在全国更大范围实践了。”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赴福建考察调研期间动情地说。

探索改革实践的点点滴滴,不只是“餐桌污染”治理,还有科技特派员制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问题导向,问需于民,当改革的每一步都踏准群众需求的鼓点,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便写满了“稳稳的幸福”。

那是波澜壮阔的时代缩影,筼筜湖治理、木兰溪治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三坊七巷保护……历程见证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赋诗:“挽住云河洗天青,闽山闽水物华新。”

发展无止境,改革不停步。

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开创的改革重要理念、改革重大实践,近年来,福建始终坚持民生为大,将超七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出台一系列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改革举措,全方位增进百姓福祉,奋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幸福地。

以幸福生活重要的指标“健康”为例。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投入运营,设区市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实现全覆盖,建立完善“千名医生下基层”,省市县三级巡回医疗,县域内基层医院检查、上级医院诊断等工作制度,让医疗资源供给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医院就医问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更是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生需求持续升级。从婴幼儿照护到养老服务,从改善人居环境到创新社区治理,从缓解青年婚育压力到优化公共文化供给……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期盼更加具体而多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既要补齐民生短板,解决“有没有”的基本问题,更要提升服务品质,满足“好不好”的更高期待,让美好生活愿景一步步照进现实。

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福建的改革清单上,民生项目总是被标注为“优先级”。优先抓好民生领域改革,当前,福建已形成八个方面的目标任务: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机制、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创新举措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感、健全“福见康养”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和分配机制、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

将一个个民生诉求转化成一项项改革任务,一件件盯着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改革力度必将提升民生温度,民生成色更显改革本色。

(三)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关系复杂、难以权衡的利益问题,要认真想一想群众实际情况究竟怎样?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

中国式现代化,以造福人民为价值旨归。

5月14日,十一届省委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强调:要把牢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入开展优先抓好民生领域改革专项行动,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坚持问计于民、循序渐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推动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奋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幸福地;要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改革实效的根本标准,激发广大群众关注、支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推动民生领域改革走深走实、取得实绩实效。

牢记嘱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我们要传承弘扬“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将民之所望转为改革所向,让改革和人民相向而行——

问需于民。人民群众最清楚问题症结,也最有办法解决身边事。从家长里短里寻问题,于建议意见中找需求,问需于民方能聚焦群众所思所想所盼,近年来,我省连续多年向全社会征集为民办实事项目,把群众的“心愿清单”变成“民生答卷”。

问计于民。改革不能闭门写方案,更非“干部拍板、群众照办”,而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福建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召开民营经济代表人士座谈会,今年邀请18位民营企业家代表参加“新春第一会”后,还召开多场企业座谈会,近百名企业家与省领导面对面交流、献计献策。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纳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把破解“市场难”“投资难”“创新难”“办事难”等突出问题作为切入口,研究推出更多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

依靠人民。41年前,福建的55位厂长、经理呼吁出台一系列新政为企业“松绑”放权,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4亿人民的力量。

人民群众不仅是改革的受益者、智慧的贡献者,也是成效的评判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指出,“人民群众是最实在的,他们不但要听你说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听‘唱功’,而且要看‘做功’”。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福建应该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旗帜引领方向,思想凝聚力量。

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努力在新征程改革实践中“彰显担当、创造经验”,福建当勇立潮头、奋勇争先。(敏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