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 三河镇板蓝根花开成海。李珍 摄
盛夏七月,宁夏海原县史店乡米湾村的300亩香水梨园里,一片生机盎然。梨树下,成片的黄芪舒展着翠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与枝头的果实构成一幅立体的丰收图景。
这幅“树上结果子,树下种药材”的田园画卷,正是福建援宁专技队员李珍博士带领当地群众创造的产业奇迹。
打破认知边界 试种成功
李珍为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中药材生产与加工专业骨干教师。今年是他在海原工作的第3个年头。2022年10月31日,受漳州市科技局选派,李珍以科技特派员专技人员身份赴海原县开展援宁工作,先后挂职于海原县职业技术学校、海原县林业和草原局,主要开展中药材产业科技帮扶。
初到海原,李珍发现,当地有香水梨、红梅杏等多种类型果树,果树行株距大、果树底下土地闲置,太浪费了。与此同时,当地传统作物玉米、马铃薯、小杂粮亩产值仅1000-2000元。
“何不把福建‘立体农业’经验移植过来,探索‘树上结果子,树下种药材’的种植模式,带动农民增收?”带着这个设想,李珍走遍海原17个乡镇,采集土壤样本,记录气候数据,考虑林下种植品种。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当地农业的第一手资料。
海原县年均降水量360毫米,年均蒸发量2200毫米,素有“十年九旱”之称,有限的降雨量让农作物种植种类的选择极为有限。面对困难,李珍没有退缩:“科学就是要打破认知边界。”
为支持推动援宁工作,漳州市科技局设立《草本类中药材在宁夏海原的栽培适应性筛选及品质评价》《宁夏海原果园套种草本类中药材的技术研究》等4个闽宁协作科技专项,支持科技经费60万元。
2023年,李珍利用漳州市科技局闽宁协作科技专项部分资金,从3个省引进6种中药材,试种在12亩试验田里。对于这6种中药材,李珍像照顾婴儿般,仔细记录每一株幼苗的生长状况。一年后,黄芪、板蓝根、大黄、牡丹等4种中药材不仅成活,亩产值最高还达到了6500元。
“经测产,试种的黄芪、板蓝根等中药材亩产鲜货达550-630公斤,亩产值4000-6500元,较当地传统作物增收2倍以上。”李珍介绍道。
帮助当地“造血” 新业态形成
试种成功只是第一步。为了推广中药材种植,李珍想到了建设示范基地,可是建设示范基地需要资金,怎么办?
在漳州市科技局、漳州卫生职业学院等的帮助下,李珍申请到了福建省科技厅对外合作项目“板蓝根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项目”50万元。同时,漳州市科技局闽宁协作科技专项、漳州援助海原产业帮扶项目、海原县委组织部人才项目等资金也给予了鼎力支持。
多方携手推动下,李珍牵头建立了13亩育苗示范基地和330亩种植示范基地。
在此基础上,李珍还联合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共同编制了《海原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0)》。该规划是海原县中药材产业史上的首个规划,为该县中药材产业目前零星、无序的种植状态指明方向。
在李珍的推动下,海原县今年将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5300亩,预计新增利润600万元。
“五一”假期,海原一片片板蓝根花海成为旅游新亮点。微风吹过,沁人心脾的花香迎面扑来,吸引不少游客在花海中拍照留念。板蓝根花海带动了乡村旅游,海原“药旅融合”新业态正悄然形成。
“闽宁协作不仅仅是‘输血’,更要帮助当地学会‘造血’。”李珍特别注重培养本土人才,他组织宁夏大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力量,在海原多个乡镇开展中药材种植室内理论培训和示范基地现场培训,教会400多位农户中药材种植关键技术。如今,海原已形成“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农户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最近,正在采收的板蓝根种子在阳光下泛着蓝黑色光泽,田间劳作的农户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种喜悦,不仅是“闽宁协作”的生动注脚,更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积极成效。(记者 邱丹燕 通讯员 陈明木 沈细冰 洪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