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海之滨到雪山之巅,三千里路云和月,11日,101名福建省第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抵达海拔4334米的昌都邦达机场,开启全新的工作与生活。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是萦绕在每位“新昌都人”心头的问题。
记者跟随陪送工作队的福建省代表团一起进藏,在昌都寻找“福建印记”,倾听新老“援友”心声,在一句嘱托、一颗山核桃、一条哈达中寻找答案。
一句嘱托
在福建援藏干部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嘱托。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头上援藏的光环会慢慢地淡去,但是你们必须保持援藏的精神,回去要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不要把当官作为目标,要把做事、做好事作为方向。”
说这句话的人,是习近平同志,而他叮嘱的对象,正是福建省第一批援藏干部。
对口支援西藏,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就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福建援藏工作,开创了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1995年,他精心选派第一批援藏干部进藏。1998年6月,他又亲自率领福建省第二批援藏干部进藏。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习近平同志第一次进藏,就作出了示范和表率。
当时随团的福建日报记者张红,在进藏第一晚就因严重的高原反应突发身体不适。在她向宾馆服务台求救后,藏族小伙拿来了一个大氧气袋,说是一位年轻人让给她的。这位“见义勇为”的年轻人,正是习近平同志。初来乍到世界屋脊,他毫不犹豫地把生命安全的保障让出来,这让张红既感动又钦佩。
此次访问时间紧任务重,习近平每到一个对口援建单位,都认真听取即将离任的第一批援藏干部汇报,亲自将第二批援藏干部一一送到岗,对他们提出工作要求,还抓紧一切空隙时间深入实地考察福建援建项目。
在林芝地委行署召开的第二批援藏干部大会上,习近平明确指出:“支援西藏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林芝地区的事,就是我们省的事。”
朴朴实实做儿女,认认真真干工作,缺氧不能缺精神,艰苦不能降标准。这些如兄长般的诚挚叮嘱,成为福建援藏干部队伍宝贵的精神财富。
30年来,从林芝到昌都,福建投入援藏资金超50亿元,推动1100多个援藏项目落地,10批次653名援藏干部人才在雪域高原接续奋斗,把他乡当家乡,把援藏当事业,山海情越结越深,共富路越走越宽。2024年8月,福建省作为全国援藏省市的唯一省份代表在第四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一颗山核桃
昌都市左贡县,藏语意思为“犏(耕)牛背”,海拔近3800米,10个乡镇中有7个盛产山核桃,野生山核桃林遍布怒江及澜沧江沿岸。然而,由于山高谷深,山核桃皮厚肉少,曾经严重滞销。
如何将左贡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过反复论证和市场调研,对口支援左贡县的福建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厦门工作组发现,核桃的油脂含量高达65%~70%,于是决定以核桃为突破口,发展核桃油产业。
2019年,左贡建起了第一家现代化食品加工企业,使核桃油产业迈出了第一步。为破解大雪封山销售难等困难,福建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厦门工作组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上下足了功夫,取闽藏两地携手之意,帮助当地企业注册“山海一鹭”商标,助力品牌从高原走向全国。
如今,核桃油产业已成为左贡县重要特色产业,核桃油企业实现年产值近2000万元,带动一批农牧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走进昌都经济开发区福建援藏展示中心,边坝高原林麝、三色原浆啤酒、藏红麦苏打饼干、藏香……包装设计兼具现代与藏族风情的高原特色产品琳琅满目。经过福建援藏工作队和当地干部群众接续努力,昌都形成了“十个一”“市县联动、县县有特色”的产业格局。
在11日召开的福建·西藏对口支援座谈会上,省政府主要领导指出,将“立足西藏所需、发现西藏所长、结合福建所能,全力推动两省区交流合作走深走实”。
昌都既有丰富的能源、药材等自然资源,也有独具特色的唐卡、藏香等传统技艺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以技术和市场“加持”,就可以变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在产业深度合作中彼此成就、实现共赢。
这,也是我省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的共识与奋斗方向。
一条哈达
9日,在边坝县委大院,自发赶来的群众排起了长队,为即将返回福建的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成员一一献上洁白哈达。
哈达,饱含着感激。
2023年9月,边坝县人民医院设立“大骨节病救治中心”,为被病痛长期折磨的拉姆卓嘎带来了希望。漳州市援藏医生康加祥主刀,成功为她置换病变关节。术后,拉姆卓嘎紧紧握住医生的手,泪水夺眶而出。
在“组团式”医疗援藏、教育援藏接力下,工作队实施全区“首例手术”20余项;实现了“大骨节病”“包虫病”“多指畸形”动态清零;卡若二中连续6年在西藏班录取人数中位居榜首;更多昌都人民享受到沿海地区普及的“两癌”筛查、儿保、住院分娩等服务……
每一个数字背后,改变的或许是一个孩子、一位妇女、一个家庭的命运。
哈达,饱含着友谊。
当边坝孩童第一次触摸到福建海边的斑斓贝壳,当藏族阿妈用新学的闽南话道出“谢谢”,闽藏两地人民心与心的距离越贴越近。
3年来,约2000人次昌都农牧民、基层干部、青少年学生赴闽交流,与福建人民结下美好情谊;福建开办昌都初高中“代培班”,协调提供区外就业岗位2600多个,促进西藏籍学生走出去、留得住;完善“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等人才培养机制,为当地打造一支“永不走”的队伍……
哈达,饱含着希望。
“是高原的风雪教会我坚韧,是藏族同胞的笑容教会我纯粹,是援藏队的温暖教会我担当。”11日,在福建省第十、十一批援藏干部人才座谈会上,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队员吴雪晶动情地说。
“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将继续发扬和践行援藏精神,像格桑花一样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让雪域印记成为生命中永不褪色的忠诚烙印。”第十批援藏工作队领队吕国健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第十一批“援友”手上,当老西藏精神遇上爱拼会赢的精气神,雪域高原必将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记者 林宇熙 郑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