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学生们参观三座厝文化馆。
图为林汝楠的两个儿子讲述林汝楠的革命故事和家风。
6月30日,“红色古厝映初心,赓续传承谱新章”——三座厝开馆七一献礼暨家风主题宣传活动在东峤镇珠江村举行。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厝以崭新的面貌向公众开放。作为闽中革命的摇篮地、解放莆田城第一面红旗的诞生地,三座厝不仅见证了惊心动魄的革命岁月,更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
三座厝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由经营药业及兼办榨油坊发家的林恒出、林其兰父子兴建,经扩建前座、后座及外院,总占地2805平方米,由三座五间厢大厝纵向排列而成,双边护厝对称衔接,大小房间80多间,硬脊翘角的建筑风格极具莆田特色。
1927年7月,共产党人吴承斌、陈兆芳在这里点燃了红色圣火。从此,三座厝成为共产党人的地下联络站和革命活动中心。邓子恢、黄国璋、苏华等革命先辈都曾在此留下足迹,这里更走出了林汝楠、林汝梁、林焕章、林文忠等30多位革命先贤。
在三座厝的第一道厅门上,至今还留有一处醒目的弹孔痕迹。“当时,院门被打烂了,有些子弹直接射进屋里来。”三座厝的传承人和守护者之一林福添说,1946年至1949年间,国民党几乎每年都要“清剿”三座厝。即便如此,林氏族人和革命志士依然坚守在这里。
1949年8月15日,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张坤、林焕章等人带领游击队在珠江集结,三座厝内所有擅长针绣的妇女齐聚大厅,连夜赶制红旗与服装。“当年我们十几个姐妹在屋里赶制军装,林焕章同志就站在门槛外悄悄抹眼泪——那是胜利在望的喜泪啊!”回忆起这段往事,93岁的唐瑞珍眼眶湿润,那些画面在她脑海里依旧清晰如昨。当年8月17日,这面红旗高高飘扬在莆田古谯楼上,宣告着古城的新生。
三座厝的故事,不仅关乎革命,更关乎家风。林汝楠的儿子林志峰在开馆仪式上深情讲述:“父亲常说,‘对敌人要像钢铁般坚硬,对人民群众要满腔热情,做人民群众的牛’‘钱够温饱就行,多余的要给更需要的人’。”这样的家训在三座厝比比皆是:“做事要胆大心细,认准的路就要坚持”“党的干部要与群众同甘共苦”“做人要忠厚老实,脚伸长点让人踩”“当用则用”……这些朴素而深刻的教诲展现了林氏家族的家国情怀与高尚品德,通过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成为林氏家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座厝的第一个党员林文忠以经营医馆为业,是革命的坚定支持者。他为穷困百姓治病分文不取,还将大部分收入用于革命事业。每当有人要归还其钱物,他总是婉拒:“这是我交的党费,如何能退?”这些家风家训,如同最生动的“教材”,让孝老爱亲、与人为善等美德成为最鲜明的“东峤标识”。
时光流转,精神永存。如今的三座厝经过精心修缮,焕发出新的生机。2018年,秀屿区将三座厝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申请专项资金205万元用于古厝修缮。今年,三座厝升级改造,打造红色文化馆,通过“优秀传统”“革命故事”“信仰力量”三大展厅,全方位展现近200年来三座厝人悬壶济世、投身革命的光辉历程。煤油灯、作战图讲述着“信仰如炬、初心如磐”的革命故事;刺绣屏风、竹编器具传承着“克勤克俭、诗礼传世”的治家智慧;长枪、土炮见证着“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斗争精神。
东峤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庄荔彬在开馆仪式上表示,这座古厝的开馆,是传承的起点而非终点,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珠江村党支部书记林万烈表示,近年来,村里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修缮了闽中游击队珠江中队旧址和三座厝古民居,打造了主题化和故事化的“红潮珠江”文旅新形象。通过衍生2条旅游路径,培育3种文旅业态,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不仅让红色基因得以传承,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开馆当天,市老年书画艺术协会向三座厝捐赠了书画册等书籍,莆田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湄职院终身教育乡村教学点等相继在此挂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东峤镇“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的表彰活动,家风家教小品表演《婆媳互夸》,也让优良家风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
“作为秀屿区重要的革命据点,东峤镇珠江村见证了老区人民在战争年代生死与共、倾尽所有的奉献精神,是闽中革命精神的真实写照。”秀屿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一级主任科员林煌柏表示,三座厝既铭刻着先烈们的热血理想,又寄托着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林文忠的“医者仁心”到乡村振兴,从“红旗飘飘”到文旅融合,讲述的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奋进的力量。(记者 傅梅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