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获悉,市发改委推送的《信用赋能让政务服务释放便企惠民“大能量”》典型经验入选“信用中国·城市在行动”地方政务诚信典型案例,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的《中国信用》期刊上发布,向全国推介。
据介绍,我市构建“制度筑基+监管增效+文化引领”政务诚信建设的立体生态,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随着《莆田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出台,为政务诚信建设明确了清晰的目标与实施的路径。制定的《2024—2025年莆田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梳理市直部门和县区政府工作任务,促进各部门协同合作,确保各项举措落地生根。
为让信用信息迅速归集并及时公示,我市构建严密高效的“即采集、日监测、周反馈、月通报、季评估”政务公开机制。围绕化解历史遗留政务失信案件,我市建立“定期会商+专项攻坚”府院联动机制,行政机关与法院系统组建联合工作组,建立涉政务失信案件“三优先”处置流程(优先立案、优先执行、优先结案)。针对性解决涉企合同纠纷,清理政府部门拖欠企业账款,推动潜在失信风险化解在诉讼前端。
我市在不动产登记、食品经营许可等87个关键审批事项中,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建设承诺专栏,归集了68.45万份承诺书。以企业开办为例,通过承诺制,企业能快速办理相关手续,大为缩短开办时间,不仅显著提升了审批效率,还促使企业更加注重诚信建设。
除了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之外,我市还创新构建“诚信+招投标”模式,将信用信息深度融入招投标监管体系。在招投标过程中,严格审查企业信用状况,限制信用不良企业参与,有效规范招投标市场,确保公共资源交易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进行,保障了各方合法权益。
对于政府投资项目、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我市实施全流程信用管理。从项目前期的信用审查,到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评价,再到项目结束后的信用记录与评价,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对施工单位的信用状况进行全程跟踪,依据履约情况实施奖惩,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提高了政府投资效益。
我市实行“诚信系统+党员干部奖惩”制度,将政务诚信与党员干部考核紧密相连。对失信行为秉持“零容忍”态度,有力倒逼干部规范自身行为。同时,完善与法院、银行、执法机关等多部门的联合惩戒机制,形成对失信被执行人的强大威慑力。
目前,我市已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务诚信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政策执行、政务公开等多个重要维度。定期对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进行全面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干部任用挂钩。每年对市直单位的政务诚信综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通过激励先进、督促整改,推动整体政务诚信水平持续提升。(全媒体记者 黄凌燕 通讯员 阮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