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罗区东肖镇的新四军第二支队纪念馆
■栾振芳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闽西作为中央苏区核心区域,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以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卓越贡献,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本文结合最新学术成果与档案资料,系统梳理闽西抗战的历史脉络,揭示其在战略转型、军事斗争、后方支援、国际合作等领域的独特价值,为深化红色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战略转型:从局部抗争到全民抗战的历史跨越
政治格局的重构。1937年七七事变后,闽西党组织以民族大义为重,推动国共合作,将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实现了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的战略转变。这一过程中,闽西地方党组织通过《闽西国共和平谈判协议》等文件,确立了“保存武装、坚持斗争”的原则,为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提供了范本。
军事力量的整合。闽西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后,张鼎丞、邓子恢等率部北上,在苏皖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据不完全统计,该支队在1938-1939年间进行大小战斗119次,毙伤日伪军3942人,缴获枪支弹药数千件,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军事贡献:血火淬炼的抗战铁军
正面战场的英勇表现。闽西籍将领在正面战场屡建奇功:杨成武指挥的黄土岭战斗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罗元发参与平型关战斗,率部歼灭日军精锐。据统计,闽西籍将士在八路军、新四军中担任团级以上职务者达200余人,涌现出邱金声、罗化成等11位国家级抗日英烈。
敌后战场的战略支撑。闽西子弟兵在敌后战场展现出卓越的游击战术:陈丕显领导的苏中军区开展“车桥战役”,打通苏北与苏南的联系;罗舜初指挥的鲁中军区反“扫荡”作战,歼灭日军5000余人;廖海涛率部在塘马血战中与日军同归于尽,彰显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后方支援:全民抗战的闽西力量
经济生产的保障作用。闽西通过“工合运动”建立战时经济体系:长汀“工合社”发展50个合作社,年产值达100万元,生产的斗笠、油纸成为前线“三件宝”;连城纸业社生产仿道林纸,满足抗战宣传需求。此外,闽西群众捐献粮食3000余担,支援前线作战。
社会动员的典范效应。闽西各地成立抗敌后援会,组织妇女救国会、宣传队等团体,开展献金、募寒衣等活动。1939年龙岩“一元还债运动”献金9000余元,创福建纪录;连城“农民号”飞机募捐活动激发民众爱国热情。据统计,闽西抗战期间参加人数达数万人,涌现出“一门三烈士”等感人故事。
国际合作:华侨与盟军的协同抗战
华侨支援的多元维度。闽西华侨通过捐资、舆论、技术等方式支援祖国:胡文虎捐款3000万元(法币),创办19家报纸宣传抗战;陈康容回国参与抗日救亡宣传,牺牲时年仅25岁;新加坡《星洲日报》记者黄薇深入前线,发表战地报道200余篇。
盟军合作的历史见证。闽西成为国际反法西斯合作的重要节点:美国飞虎队在长汀建立基地,执行对日作战任务;路易・艾黎的“工合运动”引入国际技术援助;1944年张元寿与美军飞行员的合影,记录了中美合作的珍贵瞬间。
文物见证: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
不可移动文物的叙事价值。双髻山会议旧址、台湾义勇队驻地等21处抗战遗址,见证了闽西作为抗战后方的战略地位。其中,新四军二支队龙岩后方留守处旧址保存了完整的办公设施,成为研究南方游击战争的重要实证。
可移动文物的历史密码。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藏有的白求恩病床日志、杨成武望远镜等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例如,叶青山保存的白求恩医疗记录,为研究国际主义精神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陈海涵缴获的日本军刀,印证了闽西将士的英勇战绩。
当代启示:红色基因的传承创新
学术研究的深化路径。闽西抗战研究需突破传统叙事框架,运用数字化技术重构历史场景。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通过三维数据采集,对500余件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结合“虚拟展示”系统,实现了历史资源的活化利用。
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闽西通过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红色研学等活动,将抗战精神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例如,长汀县三洲中学开展“扫码祭英烈”活动,利用AR技术还原抗战场景;龙岩市推出“红旗跃过汀江”革命文物主题游径,串联红色景区。
经济发展的融合模式。闽西探索“红色+”产业模式,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结合。长汀中复村打造“红军长征第一村”文旅品牌,带动村民年均增收30%;连城新泉整训旧址开发军事体验项目,年营收突破千万元。
闽西抗战贡献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其军事斗争的辉煌战绩,更在于其塑造了“听党指挥、服务大局、英勇无畏、团结奉献”的精神内核。在新时代,深化闽西抗战研究,需构建“历史叙事—学术研究—文化传播—经济发展”的四维体系,让红色基因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时代光芒,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实践范式。
(作者单位: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