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秋,中央红军主力踏上长征路,闽西大地陷入白色恐怖。面对国民党十万重兵的残酷“清剿”,留守的红军游击队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共产党人的领导下,开展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他们以“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胆魄,坚持斗争,不仅保存了革命火种,更创造了“二十年红旗不倒”的奇迹,为南方革命斗争撑起一片天。

党的领导:黑暗中指明方向

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首要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党中央和主力红军长征后,闽西苏区逐渐被国民党全面占领。受“左”倾错误影响,福建省委和福建军区领导人组织力量同敌人正面决战,导致闽西主要领导骨干和武装队伍都牺牲在长汀四都山上。地主豪绅同国民党相勾结大举反攻,一时间白色恐怖蔓延在闽西各地,广大群众没有了主心骨也失去抵抗意志。值此生死存亡之际,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张鼎丞在毛泽东的建议下,率领一支武装小队回到了他的家乡永定。张鼎丞的到来给闽西党和群众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告诉大家:“天是不会下来,党中央和主力红军仍然存在,我们大家要同心合力,在这南方共同把一角天撑起来。”

1935年4月,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永定赤寨成立,张鼎丞任主席,邓子恢、谭震林等为核心成员。面对“左”倾错误导致的苏区沦陷教训,他们果断摈弃硬拼战术,确立“分散游击、发动群众”的方针,化整为零,深入山区。在失去与党中央联系的情况下,军政委员会独立制定政策,灵活调整战略,发动群众拖延土地登记,武装镇压反攻倒算的地主,以“散兵群”“竹子战”等战术与敌人周旋。毛泽东高度评价他们的斗争,称赞“你们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留了这么多干部,保留又发展了部队,保留了20万亩土地,保卫了苏区广大群众的利益,这是伟大的胜利!”

人民伟力:血肉铸就钢铁长城

张鼎丞在回忆三年游击战争时,高度肯定人民群众对党和游击队的支援:“不仅过去的苏区群众拥护我们,把红军看成是他们的保护者,与红军结成血肉相连的关系,而且在新区也无例外地得到了群众的热诚帮助。如果不是一切为了群众,如果不是有广大群众做基础,那么,坚持三年的游击战争是不可想象的。”国民党为剿灭红军游击队,隔绝军民联系,强迫群众移民并村,甚至以“连坐法”屠村威胁,三年时间里闽西有10多万群众牺牲在国民党的屠刀之下。但闽西百姓宁死不屈,用双层粪桶夹带粮食、以暗号传递情报,省下自己的口粮送给红军,用生命保护伤病员,冒死支援游击队。上杭少年黄章太为掩护战友牺牲,永定梁大妈全家遭敌杀害仍守口如瓶......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群众认定了党的胜利就是自己的胜利,不惜以牺牲自己来保护红军游击队。

红军游击队也以赤诚回馈人民,帮群众收稻谷、喂牲畜,买粮照价付钱,镇压恶霸后让村民向敌伪“报案”,既除暴安良,又保护群众。针对国民党在闽西地区企图领导地主豪绅向农民收租夺田的种种阴谋,闽西地区坚持斗争的党组织和游击队领导各县农民进行了保卫土地革命胜利果实的英勇斗争。直到1949年闽西全境解放,闽西还保住了20万亩土地,成为全国唯一留存土改成果的地区,创造了全国绝无仅有的奇迹。

创新战术:绝境中的智慧之光

闽西三年游击战争之初,国民党派出10万部队加上地方民团等反动武装共同清剿游击队,当时闽西的红军不足2000人。面对国民党军碉堡林立、重兵围困的困境,闽西红军采取主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并结合实际斗争情况发展了“趁敌不备,进行奇袭;相机伏击,化装袭击;诱敌出来,加以围歼;奔袭敌后,迫敌回防;虚张声势,迷惑敌人”等策略。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红军游击队主动出击,通过群众传递的情报掌握敌人行踪,在国民党军必经之路进行伏击,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1936年,国民党在龙岩密布碉堡,宣称“一根针也要挖出来”,游击队则以小股分散、昼夜扰敌,令敌军疲于奔命。闽西游击队总结了“散兵群”战术,由三五个富有经验、设计技能优秀的老战士担任,利用闽西的山地丘陵多的地形特点,消耗敌人的战斗力,凭借少数战士和有限的武器装备取得了良好效果,甚至传出了17名战士击溃敌人一个团的记录。后来这一战术还被推广到北上抗日的队伍中,在抗日战争中被进一步发扬光大。正是靠着这些在战斗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游击战术,既保存了实力,又逐步壮大了队伍,至1937年,闽西游击队已发展至3000余人,成为南方游击区的中坚力量。

历史丰碑:照亮复兴之路

1938年,闽西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挥师北上抗日。这支队伍中走出了多位开国将军,将“坚定信念、依靠群众、勇于创新”的精神注入民族解放事业。

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军事斗争的典范,更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诠释。它告诉我们:党的领导是根本,人民支持是根基,实事求是是关键。

光阴荏苒,青山依旧,红旗如画。闽西三年游击战争的壮歌,始终激励着我们:只要党民同心、实事求是,再大的艰险也能化为通途,再高的山峰也能共擎于天!(苏豪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