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4aac46ea6c4.jpg

  位于埭头镇井厝村的中华蛸育苗基地,朱友芳培育的中华蛸仅过半年,平均体重就达到1公斤以上。 全媒体记者 陈斌 摄

  在南日岛海域,浮动的渔排鳞次栉比,连接成片,蔚为壮观。成千上万的网箱内,南日鲍、三倍体牡蛎、大黄鱼、石斑鱼、中华蛸等品类丰富,长势良好。

  我市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立足优势,我市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聚焦水产种业“芯片”科研攻关,升级改造设施渔业,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蓝色粮仓”,实现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月18日,记者在位于秀屿区埭头镇井厝村的中华蛸育苗基地看到,育苗车间的海水池底放着一个个黑色网箱,每个箱子里都有数万粒白色卵子附着在内壁上,一只雌性中华蛸正挥舞着8只触手在护卵。“在完成人工育苗中试的基础上,这批中华蛸苗种在进行规模化育苗试验,为全国首创。”市海洋与渔业局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朱友芳说。

  中华蛸,是大家常说的八爪鱼,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长期以来,渔民只能从海区里捕捉野生中华蛸供应市场需求。这些年,随着气候变暖,野生中华蛸产量急剧减少。突破中华蛸人工育苗技术瓶颈,让成活率达到生产性要求,是世界性难题。2015年开始,朱友芳带领项目组对中华蛸人工育苗等进行科研攻关。然而,第一批中华蛸苗种在孵化5天之后全部死亡。

  “育种需要创新,更需要定力,从某种程度上说,难度丝毫不亚于医药研发。”朱友芳说。历经4年实验,他们以幼体饲料为突破口,相继攻克幼体浮游期高死亡率、人工繁殖苗种中间培育存活率低等难题,先后成功于2018年完成人工育苗试验、2019年完成全人工育苗试验、2020年完成人工繁育苗种的中间培育试验。

  由于苗种研发难度较大,单打独斗难成气候。2021年,市振兴集团下属子公司南日海洋集团、莆田市新丰水产有限公司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开展合作,助力“中华蛸苗种培育及养成”项目在去年顺利通过中试验收。经过9载研究试验,中华蛸已具备规模化人工育苗条件。

  市振兴集团下属子公司南日海洋集团投资运营部负责人林蔡雨萌表示,未来,他们将同步构建人工育苗、技术强化、售卖优质苗种和专用配合饲料的市场化供应体系,打破中华蛸规模化养殖桎梏,将其打造成为我市又一个水产养殖“明星产品”。这也将为福建省水产养殖业增加一个新的养殖种类。

  据悉,今年,我市借助海洋科研力量,将积极建设秀屿区南美白对虾种业中心、平海国家级僧帽牡蛎原种场、中华蛸育苗室和城厢区花蛤“北苗南育”苗种基地,培育一批规模化、现代化、良种化的水产种业基地和龙头企业,把更多水产品摆上百姓餐桌。

  在践行大食物观中,我市创新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促进海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位于荔城区北高镇吴城村的全省首个工厂化循环水“楼房养虾”基地,市禾于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也迎来“上新”。

  “‘楼房养虾’这种新型高密度养殖方式,既环保又高效。”该公司负责人陈正昌告诉记者,该模式养殖密度可提高到常规池塘养殖的10倍以上,减少80%用地面积、95%养殖用水,单位产量耗电量减少40%以上。基地7栋楼房已全部投用,今年启动经济效益更高的九节虾养殖,持续推动工厂化循环养虾技术升级。

  围绕升级改造设施渔业,2021年至2023年,我市累计完成环保型塑胶渔排改造4.35万口、筏式浮球改造6.98万亩、深水大网箱建设120口,提前超额完成省级下达任务,实现了海洋生态保护和产业绿色发展双赢。据统计,去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06.79万吨,增长4.1%。其中海水产品产量103.83万吨,增长4.2%。

  与此同时,我市“蓝色粮仓”从近海逐步推向广袤的深远海。

  4月,在南日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平台“国能共享号”迎来了首批1万尾大黄鱼鱼苗,标志着该项目渔业养殖方案正式落地实施。该项目是深远海漂浮式风机与渔业养殖一体化设计的创新实践,一经推出,就备受渔业养殖企业关注。去年8月,高端智能深海渔旅综合体“闽投秀屿1号”顺利下水,目前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即将投放在秀屿区南日岛附近海域开展深海养殖。这些深远海养殖平台代表了当今世界水产养殖的先进水平,助力我市传统渔业养殖提质升级。

  从陆地走向海洋,“蓝色粮仓”充盈。“我市将坚持大食物观,念好‘海经’,孜孜耕耘海洋牧场,悉心守护海洋生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蓝色粮仓’定能更加殷实。”市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吴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