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息相通 传递美好

参加研学的学生动手制作锡制品。记者 郑帅摄

  25日,闽侯深山里的村庄——洋里乡锡地村很热闹。“锡是一种金属吗?”“锡能用来制作食品容器吗?”40名来自公益助学机构的学生,带着对锡雕工艺的好奇,开启一段别样的冬日锡艺之旅。而这个平日里老人较多的村庄,也因为孩子们的到来有了欢声笑语和勃勃生机。

  锡地村从宋代开始就与锡结缘,村民世世代代制作锡器,从村里走出去的手艺人数不胜数。如今,锡地村以特色锡产业为抓手,依托锡文化,找到乡村振兴的新“锡”望。

  搭台唱“锡” 古韵新生

  浇灌锡液进入模具,压模、成形……锡地村70岁的锡艺非遗传承人连克良熟练地操作几分钟,一个惟妙惟肖的锡制兵马俑就在他手中“诞生”,赢得孩子们的赞叹。

  “锡制工艺品光泽清亮,多用于制作传统嫁妆、酒壶等生活用品。”与锡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连克良说,锡的密闭性强,本身具有极佳的保鲜性。

  锡地村是个依山傍水的山村,依托特色锡文化,村里建造了五廉公园、居锡栈道等景点。同时,该村活化利用古厝,以连氏厝为试点,在保留基本构造的基础上进行翻新,设置锡艺馆,集中展示“打锡”的传统技艺和古锡器。

  “我们邀请台湾乡建乡创团队、本地书法团队和社会公益机构的同学们来村里参加研学,目的在于以锡艺为载体,集中各方力量推动‘我的家乡我建设’行动。”锡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连东说,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锡地村搭台唱“锡”的效果立竿见影——每年夏季都有近百人来村,在避暑的同时体验锡文化、探寻古韵。

  非遗创新 带来“锡”望

  25日,锡艺馆里传出阵阵清脆的鸟笛声。把植物漆在水中晕染开,再将鸟笛缓缓浸入水中取色,贴上金箔点缀……台湾漆艺师黄守堃现场展示竹制品和大漆艺术融合而成的鸟笛。在他的手中,素黑的鸟笛有了色彩。他也带着前来研学的40名小学生一起动手制作鸟笛,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黄守堃是与洋里乡合作的台湾乡建乡创团队的负责人,一个多月前来锡地村考察时,被这里的安静和纯粹打动,也被锡的兼容性深深吸引,决定将自己的漆艺工作室落地锡地村。

  “大漆技艺大多是沉闷的,要做好活态传承才能让它走进千家万户。”黄守堃说,锡的包容性很强,他准备以锡制品作为大漆的胎体,将大漆和锡相结合,制作工艺品。

  黄守堃在福州创业4年多,一直在寻找融合两岸元素的漆艺创作方式。在他看来,将锡和大漆结合制作手工艺品,是在传承非遗技艺基础上的创新。

  “只有进行创新,非遗技艺才更有趣,才会被更多人接受。”黄守堃说,锡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和可塑性,和大漆相结合能够快速做出造型各异的手工艺品,非常适合研学项目的开展,他将积极引入研学团队,为锡地村带来人气和“锡”望。

  闽台交流 “锡”息相通

  作为台湾乡建乡创团队的一员,黄守堃选择了锡地村这片“世外桃源”,也将乡村振兴的先进理念带到山村。

  “锡地村很原生态,这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光有原生态的资源,没有文化和商业内核,乡村开展文化旅游就是无源之水。”黄守堃说,台湾旅游很大一部分是向游客提供情绪价值,让游客找到可以共鸣的记忆和故事。因此,他将着重挖掘和打造锡地村独具特色的锡文化,设计出互动性更强的研学项目,让每个人都能在深度交流和互动中找到文化的传承和记忆。

  让黄守堃兴奋的是,越来越多的绘画、雕塑等领域的台湾艺术家联系他,希望能够来大陆创作,和大陆的艺术家深入交流,“台湾的非遗项目源自大陆的各个省份,现在很多在台湾做传统手工艺的年轻艺术家都希望来福建创作,因为文化的根就在这里”。

  在榕数年,黄守堃对大陆推进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感触很深:“大陆的非遗服务对手艺人有很好的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活动和交流也很多。一直以来,有关部门经常组织开展两岸手艺人的交流活动,邀请台湾同胞、年轻创作人来榕参展,让非遗在沟通交流中更好地传承发扬。”

  未来,黄守堃计划组织雕塑、绘画、泥塑等领域的台湾艺术家来锡地村,和大陆艺术家进行联合创作,以“锡”为媒,为闽台文化创造更多民间交流机会,向世界展示两岸非遗文化的魅力。(记者 谭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