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767cc8938e2.jpg

《设色星图》

65767cd150ced.jpg

图为记者昨日拍摄的莆田涵江霞徐码头天妃宫。《设色星图》在这座妈祖庙里被相关部门发现。

  “明代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妈祖慈航海上,这也是‘标配’!”昨日,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总会长、马来西亚林氏宗亲总会署理总会长林福山率团来湄洲岛,开展妈祖文化交流活动。千里迢迢跨海,看着手机里的定位“妈祖祖庙”,在妈祖源流博物馆,听着明代《设色星图》与妈祖的故事,大家无不感到惊奇。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收藏在莆田市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设色星图》成了最红“爆款”。这一承载中国古代智慧和勇气的海天探索“标本”,以鲜活的遗存实物,诠释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风云,讲述跨越时空的海洋传奇。

  它缘何有如此的魅力?究竟藏着怎样的奥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连日来,记者进行专题聚焦。

  (一)

  事先联系沟通,单位发函存档,办理相关程序后,记者终于见到这一“镇馆之宝”。细细端详,《设色星图》画面斑驳、泛黄,可岁月沧桑的包浆里,透出耀眼的时代风华。

  眼前的星图,为明末大型卷轴式纸本画,长148厘米,宽90.4厘米。1989年经福建省文物局文物鉴定小组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星图绘制仿照我国传统的以极星为中心,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主体的画法。全图共画288个星宫,约1400颗星。其中,北斗七星和二十八宿主座,用红色描绘,其余的星都是黑白点。各星大小不同,表示星辰的视亮度。罗盘在星图的中央,为内径约3厘米的小圆环,上写着四维、八干、十二支组成的二十四方位,其写法、排列同罗盘上的“经字”一致。

  记者发现,星图上古代的星象、航海的“定位”,大大小小、密密麻麻、林林总总。这标注导航的实用技术,连着“出海人”筚路蓝缕的遥遥旅程。星图上,铺展的苍穹浩瀚、沧海横流,似乎也维系茫茫海上帆影的日常,那船头灯火、心头忧乐,和远方家人的万千牵挂。

  资料显示,星图是描绘天上恒星分布和排列组合的图像,不仅是认识和记录星空的某种反映,也是研究和学习天文学的重要工具。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就开始绘制星图,现存最早描绘在纸上的星图是唐代的敦煌星图。

  据专家考证,这幅《设色星图》创下了多项值得喝彩、引以为傲的先例。

  “星图是彩绘的,因此称为‘设色’,这种卷轴彩绘的古星图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接受采访时,莆田市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馆员柯凤梅说,古时航海者扬帆远洋,每一次出海都可能与惊涛骇浪搏斗。航海时,船员眼观天上的星斗,对应图上的罗盘,指引航线,类似于如今的“北斗导航”,因此这幅星图被称作明代的“GPS”。

  从中国古星图的发展史上看,《设色星图》补充了从宋到清的古星图的某些缺环,而这期间正是代表我国航海发展的重要时期,海上丝绸之路风生水起。星图中有象征航海时所用的罗盘描绘,这种画法在中国古代星图中也是首次发现。

  史料记载,1572年11月11日,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发现仙后座有一颗明亮的新星。他使用自制仪器,对这颗新星进行了近16个月的详细观测,并在1573年将观测结果整理汇编为《论新星》一书。这颗星被称为“第谷新星”。该发现动摇了当时“天体不变”理论,开辟天文学发展新领域,产生世界性影响。而我国天文学家在研究《设色星图》时,在王良、阁道两颗星中间,竟也看到第谷观测的“第谷新星”!

  (二)

  《设色星图》为何在莆田出现?从星图本身也可见一斑。

  星图上有大段的隋末唐初人王希明的《步天歌》。《步天歌》是一部以诗歌形式,介绍中国古代全天星官的重要天文著作。星图形象地记载了星官的名称、星数和位置。莆田人郑樵是南宋著名史学家,他所撰写的《通志・天文略》,以《步天歌》为主要内容,成为多个传世版本中最广为人熟知的一个。

  从地域上看,这种出现并非偶然。《设色星图》原为莆田涵江霞徐码头天妃宫之物。置身在这座妈祖宫庙里,与航海保护神妈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在古代,航海是一种高危的冒险行为。妈祖故乡莆田,航海业兴于宋,盛于明清,海运频繁,贸易兴旺,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妈祖在宋代后成为最著名的航海保护神。据涵江区首任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程德鲁介绍,始建于宋代的霞徐码头天妃宫是当时涵江规模最大的妈祖宫庙。

  来到这座古老的妈祖庙,记者了解到,古时涵江是兴化贸易口岸,帆船可直抵霞徐。海船每次出海都要到此,祈求一帆风顺。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宫庙正殿两壁会挂上4幅大型的《天后圣迹图》,偏殿正中则悬挂这幅《设色星图》。

  1976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的星图被相关部门发现。1977年,当时国家文物局和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天文专家联合考证,确定为重要的历史、天文文物。之后,星图被编入《中国古代天文文物图录》,入选参加在京举行的“海上丝绸之路特展”,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等。

  (三)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深度解码《设色星图》这一明代“GPS”,破译其间潜藏的更多奥秘,钩沉史料,让古老的故事绽放时代光芒,是业界不少人的共识。“明代‘GPS’,导航‘海丝路’”,他们指出,星图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天文、科技上,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妈祖文化“走天下”向世界传播,和航运、商贸、“下南洋”等的兴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已充分彰显。莆田市博物馆馆长游国鹏说,这件文物还是推广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妈祖文化具有很高的旅游文化品质,很好地反映中华民族的性格,通过世界的交流和传播能树立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的良好形象”。目前,全世界妈祖信众达3亿人,分布在49个国家和地区。作为重点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福建有海外闽籍华人华侨1580万人,港澳闽籍乡亲130多万人,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莆田是福建省重点侨乡,共有海外侨胞约150万人,分布在119个国家和地区。妈祖文化是无与伦比的精神纽带。在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上,已然成为光耀千年的灯塔。《设色星图》作为又一个文化标识,无疑为这千年灯塔增添了光彩。其所蕴含的深邃内涵,储存的巨量信息,加载的无限元素,演绎着精彩的海上丝绸之路故事、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薪火相传,从海洋文明等时空维度,反映着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所以,今年以来,当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海外侨胞、外国汉学家,走进莆田市博物馆参观、探访、研究这件文物,仰面可见天花板上的《设色星图》元素时,在发出惊叹之余,更多的是敬畏。(记者 黄凌燕/文 蔡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