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提起福船,必然要提起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泉州湾宋代沉船。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的淤泥中,一艘满载香料的宋代沉船出土,惊艳世界。

这艘返航的福船让人们得以一窥宋元东方第一大港的荣光,无数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物品通过它跨越海洋,完成文明与文明之间的传递,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海交历史。

宋元以来,海洋商贸业与航海业的空前繁盛,为泉州的造船工艺与祈风民俗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让“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和“送王船”信俗成为与海洋相关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南音、闽南民居营造技艺等非遗珠联璧合,使泉州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

时至今日,尽管木帆船的时代已经远去,但福船正以另外一种形式再度归来。它们从故乡的海岸出发,穿越时光隧道,寻找海洋文明的共同家园。福船文化所开辟的世界版图,还在续写着新的海交历史进程。

1937年,近代远洋福船停泊在上海口岸的旧照。(黄东伟/资料图)

50年沉船“再出发”

在泉州古城西街开元寺的古船陈列馆里,泉州湾宋代沉船迎接着人们观瞻的目光,偶尔传来唏嘘的惊叹,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不断诉说着遥远的往事。

福船,是对福建沿海所造远洋木帆船的统称,是中国古代帆船三大船型之一。宋代惠安人谢履在《泉南歌》中写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道出了古人造船出海背后生存境遇的窘迫,由此福船成为通往异域的“生命之舟”。

泉州湾宋代古船船体 (海交馆/资料图)

泉州海交馆副馆长林瀚说,这艘古船是从1974年6月泉州湾后渚港开始发掘的。它是一艘13世纪泉州造的三桅远洋商船,至今已有700多年,它运载着大量香料、药物及其他商品从东南亚归来,后沉没于后渚港。

沉船出土后,被称之为“世界考古珍闻”,创下了数个“中国之最”,不止是我国最早出土的大型舟船,还是我国出土的为数不多的由海外返航的古代远洋海船。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评价它是中国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泉州湾古船挖掘现场  (海交馆/资料图)

泉州海交馆副馆长林瀚“陪伴”这艘古船长达十年之久,当时他就住在开元寺中,从硕士论文撰写沉船起,他开始了笔耕不辍的船史船事。在林瀚所写的《帆影传说》一文中,摘录了宋人给宋高宗的奏折中陈述:“海舟以福建船为上,广东西船次之,温明州船又次之”,可见福建海船在当时远洋航运中的地位。

泉州湾宋代沉船,让人们得以一窥当时高超的造船技艺。但受限于当时国内的技术和资金条件,古船出土后走过50年的岁月,船体出现糟朽开裂、构件崩溃等问题。今年3月,泉州宋代海船船体保护修复项目进入施工,古船陈列馆也暂时关闭,预计将于2024年重新向公众开放。

泉州海交馆副馆长林瀚说:“明年刚好是沉船出土50周年,作为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福船所开辟的海交文化进入了全新的时期。”今年暑假期间,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与马来西亚马六甲郑和文化馆合作举办的“福船的故事:从泉州驶向马六甲”展览吸引了众多游客。类似这样的跨国交流和展览,强化了福船为一带一路护航的使命,是现代福船“再出发”的新航向。

“福船的故事——从泉州驶向马六甲”在海交馆展出(段燕飞/摄)

末班“造船人”薪火相传

宋代,福建成为海船建造中心,《宋会要辑稿》有记“漳、泉、福、兴化,凡滨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备财力,兴贩牟利”。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造船技艺尤为精良。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船舶工业的起航,逐步击垮木帆船古老的建造体系,建造者和参与者或转行,或坚守,散落各处。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陈列部段老师感触很深,他在泉港做福船的田野调查时,为他们开船的三四个还会摇撸的老人,平均年龄将近70岁,真切地传达着木帆船的时代正在远去。

摇撸的老人 (段燕飞/摄)

“如果要算造船的师傅,十个手指头都数得过来。我父亲就是那个时代的最后一班造船人。”出身泉州蟳蜅造船世家的黄东伟,平时喜欢收集木帆船图纸、照片、论著等资料。在泉州新门街芳草园的工作室内,父子俩一同钻研着这个古老的手艺,工作台上陈列着数艘他们手工打磨、质地精美的船模。

身为古船最后一班造船人,黄乌锥师傅出生于1944年,从12岁开始从事木质船的维修和建造,1964年进入国营泉州造船厂直至担任厂长,曾参与泉州湾宋代沉船发掘后的船体安装复原、线型测绘等工作。2018年,黄乌锥父子建造中国南海博物馆“华光礁一号”复原船,修复后的木帆船复活了福船古老的生命气象。

黄乌锥师傅和他建造的泉州湾宋代海船船模(黄东伟/摄)

如今黄乌锥父子陆续建造船模,作品被文博等机构收藏,他们是福船造船技艺传承的缩影。在泉州的泉港、晋江、惠安等地,代表木帆船时代的造船师傅,让福船制造技艺“开枝散叶”。在晋江,享有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的陈芳财,人称“古镇船王”。在惠安,同样出生造船世家的洪玉生打造的“郑和宝船”,被赞誉为“学术研究成果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晶”。

作为文创品的船模 (资料图)

在“中国水密隔舱福船文化之乡”泉港,峰尾黄氏造船世家“非遗福船”提升了圭峰古船模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大福古船模制作有限公司创办人刘祖博带着船模“出海”赴韩国参加创意展销会等。

聚是一艘船,散是满天星。尽管真正的福船桅帆已经消失在海洋的天际,但有关于福船的传说和建造技艺所留下来的薪火,穿越了宋元千年的历史长河仍在相传,像割不断的星火。(朱远娥 黄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