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1日,在延平城区,结束了一天工作的人们纷纷来到街头,开启“八小时以外”的夜生活,沿街不时传出叫卖声,夜市摊点散发着烟火气息。
“现在卖东西再不用东躲西藏了,能在整洁的环境下规范做买卖,让人十分安心。”在人流往来的街头一角,一位瓜农正在抓紧卸车摆瓜。这段时间,在王台镇种了几十亩西瓜的老吴,每天都要将几千斤熟瓜运往城区指定自产自销西瓜点位售卖,从下午摆摊到晚间收摊,有了一份细水长流的安稳营生。
延平区采取积极举措,让瓜农在指定区域内规范经营,遮阳伞实行统一设置,做到“人走场净”,解决了瓜农卖瓜难题的同时,满足了群众的购买需求,充分体现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人文关怀。
“小摊点关系着大民生,只有以人为本、疏堵结合,才能有效激活经济动能,做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紫云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激发街区经济活力,在制定好计划的前提下,街道启动了为期三个月的“延福门夜市”活动,在江滨路剑州桥至双溪楼沿街设立67个流动摊位,有效聚集周边人气,激活城市夜经济。
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不仅是要“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更要“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在延平城区主要交通路口设置的“文明”遮阳伞,可以同时容纳多人入内等候红绿灯,不仅为过往市民免去了日晒雨淋之苦,也成为了宣传文明风尚的良好载体。不过,也有市民反映,一些遮阳伞的钢制底座露在外面,一不小心就会有人被绊倒,让便民设施变成了潜在的“危险源”。
接到市民反映,相关部门立即派出人员赶至现场对问题点位进行应急处理,将遮阳伞底座埋入地下完成路面平整。同时,迅速制定方案,对其他遮阳伞进行安全隐患排查,一次性整改到位。
从群众的切身需要考量,力求将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接下来,延平区将继续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以绣花功夫把民生“小事”办好,为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李韧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