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椰子肥,豆蔻香。你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民族的血汗,洒遍了这几百个荒凉的岛上。再会吧,南洋。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上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在洒满先烈鲜血的战场上,有一群人高唱着这首由田汉、聂耳创作的《再会吧,南洋》,义无反顾地回到母国,不惜献上自己年轻的生命,“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

抗战时期凡有福建华侨的地方都成立了华侨抗日救援团体。据统计,从1931年至1945年,福建侨领创办或参与创办的华侨抗日团体达700多个。

1932年,菲律宾华侨国难后援会成立,会长李清泉(晋江人)召集各界侨领,决定成立中国航空建设协会马尼拉分会,李清泉独捐战斗侦察机一架。菲律宾侨胞也积极响应,共捐资300万元购机15架,组成菲律宾华侨飞机队支援祖国抗日,拉开海外侨胞购机抗战的序幕。

1938年,由闽籍侨领陈嘉庚任主席的华侨抗日救国团体“南洋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号召南洋华侨:“各尽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励自勉,踊跃慷慨,贡献于国家。”在南侨总会的领导下,南洋抗日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据统计,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南侨总会的捐款数就达4亿元,相当于当时抗战经费的1/3。除了经济支持,南洋华侨还向国内捐献了包括药品、车辆、服装以及飞机、坦克、枪械等紧缺的战时物资,极大地缓解了战时物资上的燃眉之急。当时国内路上跑的许多卡车救护车都是华侨捐献的,不少车辆上都印有××华侨号等字样。

这些捐助母国的巨额款项,80%来自南洋华侨的血汗钱。厦门华侨博物院名誉院长陈毅明告诉记者,当时南洋许多默默无闻的贩夫走卒、老弱妇孺把自己压箱底的金银首饰拿出来,卖物、赠衣,甚至通过节食、行乞助赈。许多社团走上街头义演劝募。

马来亚是日本经营数十年的重要军事工业和钢铁工业的原料供应地。抗战爆发后,日本每年所需要的钢铁有2/3出产在马来亚。1937年底,马来亚各界抗敌后援会派出宣传员,秘密潜入日营铁矿开展抗日宣传。当得悉自己生产的铁矿和钢锭是要运往日本用来制造屠杀祖国同胞的枪支大炮时,泉州籍华侨林谋盛和庄惠泉等人立即发动丁加奴州龙运日营铁矿大罢工,情愿受失业之苦,也决不为敌人服务,使矿山生产处于瘫痪状态。1937年7月以后,日本每月从马来亚运出铁矿30万吨,而翌年1月仅运出1.24万吨,使全马日营钢铁生产受到致命的打击。

福建侨联主席陈式海告诉记者,抗战期间数以万计的海外赤子回国投身抗战,从南洋各地归国的有4万余人,其中大部分原籍福建。林鹏侠原名林淑珠,出生于新加坡莆田籍华侨富商家庭,在完成美国学业之后,又前往英国学习军事航空技术。1932年,林鹏侠接到母亲杨玉英的电报,“驾机迅速归国服务战地”。她迫不及待地回国支援抗战,成为我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泉州籍菲律宾华侨王雨亭送自己年仅15岁的儿子王唯真回国参加抗战。漳州籍华侨女青年李林18岁时写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誓言,1940年她在战斗中被日伪军包围,将最后一发子弹射向自己,年仅25岁……

1939年,中国抗战的所有国际通道几乎都被日军封锁殆尽,只剩下一条滇缅公路。为挽救抗战大局,在陈嘉庚的号召下,3260多名华侨青年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其中有800多名福建华侨。车队经常遭敌机轰炸,南洋机工们在崎岖的山路上开车,可谓命悬一线。抗战中,中国军队的物资和装备几乎有一半是通过滇缅公路运进来的,不但打破了日军的封锁战略,更打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妄想。到1942年南洋机工复员时,这3000多人的队伍中只有400人回到南洋,许多人因战火、车祸、疾病为国捐躯。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战火进一步延烧到东南亚地区。分散在南洋各地的华人也积极投入到当地抗击法西斯的战斗中。1942年在菲律宾中吕宋的丛林里,成立了一支全部由华侨抗日青年组成的武装队伍——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并正式编为菲律宾人民抗日军第48支队,由1939年回国参加新四军的旅菲青年王汉杰(石狮人)担任支队长。

从1942年到1945年,王汉杰率领下的华支从最初的52人发展到700多人,前后进行大小战斗260余次,歼敌2000多人。抗战三年,79名华支烈士英勇牺牲。1945年日本投降后,菲律宾军官诺舍地少校在上呈总司令部为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请奖的函件中写道:“华支的官兵都是外国公民,按义务来说,他们可不承担直接抗敌的责任,可是他们始终并肩作战,一直坚持到最后胜利。”在菲律宾参加对日作战的美国盟军也称赞华支是好样的。

在缅甸,当时还在仰光中学读书的惠安籍青年王汉斌与当地华侨爱国团体骨干一起,高举“中缅印英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保卫缅甸”的旗帜,张贴用中、缅、英文印刷的抗日横标语,轮番用汉语和缅语高呼抗日口号。此后,王汉斌又参加了缅甸华侨战时工作队。1942年农历春节,工作队在缅甸曼德勒举办抗日公演,观者有华侨、缅甸人、印度人、英国人。当唱到“全世界受难的人民,发出战争的警号”时,全场激愤,连声高呼:“打倒法西斯侵略者!”

在家国震荡和生存艰难的选择下,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闽侨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安溪籍华侨白雪娇瞒着父母应征南侨机工,临行前留下一封家书:“此去虽然千山万水,安危莫卜,但是以有用之躯,以有用之时间消耗于安逸与无谓中,才更是令人哀惜不止的……我的力量简直是够不上沧海一粟,可是集天下的水滴而汇成大洋,我希望我能在救亡的汪流中竭我一滴之微力。”(记者 陈梦婕)